昨天读了一会儿汉代的历史。
读历史最有幻灭感,感受就是,在国家与时代的洪流中,个体的生命如草芥。平民百姓自不必说,有时是连一个数字都算不上,就是达官贵人,也是瞬间荣华。
人心不平,政治倾轧,一句小报告或许就是全家处斩,远地流放。
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太注重别人的目光,看法,太爱把自己放到一个大环境中去比较了,容易活在别人的肯定里。
小时候,学业要比,成人后要考试,“大比之年”,然后比姻缘,孩子,然后做官,要比官职,恩宠,亭台楼阁,歌女侍妾~
人不过是世间万物之一种,因为拥有思想而独特,有记忆,对未来的期待和构想,而超出其他群体,大肆繁衍。
可是,总觉得人生并不是去征服,而只是去体验去完成。
为了让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大脑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以个体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我”本身就变得非常重要。
而在所有的哲学和灵性成长的书籍里,几乎都在努力的去掉这个“我”。
西方的心理学家用观察一个人在交流时使用第一人称主语的次数来看潜意识里人的傲慢。有的人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的电话里,就会出现几十个“我”,滔滔不绝的在表达自己,而不是去倾听。
而那些灵修大师的建议是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来静坐,时常让自己的灵魂跳出来,远远的好好的观察一下自己。
这个过程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如果真的去做了,实际的感受通常是令人惊讶和意外的。
你想做一个怎样的人?
自律的,优雅的,礼貌的,温柔的,博学的,有见识的,谦恭温良的,充满力量和爱的~
你每天的言行是如此的吗?
每天保持锻炼,对饮食克制,温柔的对待家人伴侣孩子,礼貌的对待陌生人,不断的去付出爱与耐心。
听上去是简单的,可是我知道真的做起来很难。
生存的压力,对未来的焦虑,对死亡和失去的恐惧,对他人的过高的期待与各种欲望未被满足的怨愁,悲伤,会此起彼伏的升起
抱怨,争吵,情绪的发泄,争执,都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里变得理所当然而不被察觉。
觉得世界应该怎样,别人应该怎样,孩子,伴侣,父母,朋友,应该怎样,而没有。
把自己陷入一个思维的怪圈里,不愿出来。因为在这个怪圈里,你一直看到别人的过失或者是与你的不同想法,而从未看到自己。
归咎于别人,逃避责任与自我的审视,本能的对自己保护。
没有看到自己的冷漠,
没有看到自己的计较,
没有看到自己的自私,吝于付出,
没有看到自己的粗暴,
言语与行为的对别人的不尊重与暴力
~~
或许你心里在想着,我是爱孩子的,爱伴侣,家人和朋友的,
可是言行里表达的,都是远离和讨厌。
语气的不耐烦,直接说出口的讨厌,行为里的懒怠与不喜欢。
在活着的每一天里,你如此的观察过自己吗?
试着去做,会把自己吓一跳的!
你嘲笑伴侣和孩子,说过的鼓励和肯定的话没有嘲讽的多,
你心里觉得爱那个家,却不愿动手扶起倒了的酱油瓶。
你觉得爱伴侣,却宁愿玩一个晚上的手机,也不愿跟她说一句敞开心扉的话,一句赞美的话。
你觉得孝顺父母,可是又好久不给他们打电话。
你觉得爱自己,可是,又熬夜,吃不健康的食物,在丧里呆着,也不愿主动去让自己快乐一点
可是,我们依然觉得自己很积极上进,去攀比着房子,车子,孩子,
在比较的焦灼里被时间携带着快速的走
没有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做自己喜欢的人,
然后突然转眼间,
一切结束。
这样的一生是你想要的吗?
偶尔静下来,好好看看自己,慢慢调整一颗心,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生命在于完成,用心的体验,
不是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