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森曾说过:“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有了这个“窗户”我们可以将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尽收眼底;有了这个“窗户”,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听着古代学者的谆谆教导;有了这个“窗户”,我们可以身无分文,却畅游各地,领略精彩不一的文化。
以前我以为,读书给我的仅仅是这些眼界的开阔,但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后,我才知道,读书也可以让我们获得应对生活种种苦难的强大力量。每次在困难或者苦难面前我想退缩的时候,孙少平那句“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就会在我脑海中萦绕不断。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情感而已。在这个黄土高原上,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富忧乐、世事变更的戏剧。
以前我认为,贫穷是上天不公正的对待的产物,它用贫困的煎熬去折磨穷人,用富人的鄙视去奚落穷人。但是当我看到少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感,感悟到他那种“如果能深刻地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的价值观后,我突然感觉到自己思想的狭隘和世俗。少平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折磨,但他已不仅将这些看作是谋生活命。苦不堪言的煤矿生活没有使他自卑自怜,他反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酿造的生活之蜜肯定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正因为是他这种“苦难的学说”,他尝试到世界上最美的爱情之蜜。 他,被出身高贵,热情洋溢,漂亮大方的田晓霞一如既往地爱着他。无论彼此间的贫富差距有多悬殊,地位有多大差异,晓霞都以他为男朋友而骄傲。因为她觉得少平从不伪装自己,并不因为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他甚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感。她被他折服着,征服着,认为世界没有什么会比自己拥有这样一个男朋友而更让人幸福。
我,同样来自农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母以务农为生,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也跟随着父母亲尝试过。因为深知农民的命运—苦苦耕耘,却也只能落得三餐温饱,所以我对自己说,我要知识,我要走出农村,我要改变命运。因为自己的这种坚定的信念,我在学习上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而这种付出也使我从一个小山村考进了理想的大学,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因此,尽管自己已经走出了农村,却走不出自己的贫穷的世界;尽管自己活得精彩,却活得不快乐。对于出身,我如一个小偷一样心虚,从不回答同学那些关于我来何处何地的问题,我只是一笑而过,可是这样的笑容,就只有自己知道里面有多少心酸和无奈。
可是,现在的我,不再这样了。我被少平的“关于苦难的学说”感染着,打动着,改变着。“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又要从出身的局限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他的这句话是教导着兰香,也教导着我。对于自己的贫困,我不再觉得可耻,它使我高尚,它使我纯朴,使我获得前进的动力。同样是贫穷着,可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却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持着少平的“关于苦难的学说”,我不再是以前自卑自怜的我,我可以自信地告诉别人我来自山清水秀的农村,那里没有繁荣的大街,但有潺潺的水流,那里没有诱人的山珍海味,但有青甜可口的萝卜白菜。自信使我快乐,自信也使我获得同学的好感。我可以放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想要的职位,自己想要的荣誉。
我们就要这样活,尽管在贫困中也要活得自信,活得骄傲。我们穷,只是因为我们没钱而已,但不代表我们没才。“人穷志不穷”。我们有丰富的精神,坚强的意志,我们能掌握人生,改变人生。这就是《平凡的世界》给我带来的财富,世界也许很平凡,但人心却可以很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