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走”这个词,我总是情有独钟。正如光阴在无声无息中溜走,人在尚未察觉时变得成熟,每一分每一秒,世界步履不停。能够见证那些“行走”轨迹的,除了沉甸甸的史书,唯有建筑。
朱自清曾说,“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很庆幸,我自出生便生活在这里,无论是“凤凰台上凤凰游”的绝美盛景,“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日落黄昏,还是“无情最是台城柳”的烟雨蒙蒙,领略过她的包罗万象,便不愿离开。当远去的时光不断回放在脑海,古城魅力已在脚下徐徐铺展……
城南旧事·市井文化发源地
“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这是位于城南门东牌坊的一副楹联。提起“南京之根”城南,不仅是我的母亲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也传承了金陵最淳朴的民风。有评论称,“失去城南,古都南京的历史便只剩1927年往后的80年”。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将城区划分为三部分,西北驻扎军营,东部建造皇宫,南部供于居住。故此,以夫子庙为中心,城墙为庇佑的南部,渐渐成为人口密集的黄金地带。蝴蝶瓦、马头墙、雕花木窗、青石板道、曲折深巷……江南人家的温婉柔情肆意蔓延。
不难想象,明清时期的城南街市人影如织,一间间店铺生意兴隆,叫卖声此起彼伏,来自大江南北的商品在这里惊鸿亮相。朴实的生意人做着一桩桩童叟无欺的买卖。逛得累了,就点一碗豆花,尝一口酥烧饼,到隔壁茶馆泡壶好茶,和三两好友闲话家常。归家前,还要去胭脂铺里为妻子、姐妹配一套上好水粉。
走进民宅,一户户院落收拾得干净整洁,再狭小的空间也能合理分配出厢房与厅堂。大宅子则相对考究,不仅设有门厅、花厅、正房、祠堂、书院和花园,府中使用的红木家具、瓷杯碗碟也都是倾尽心血打磨出的精品。再看那闺房外的芭蕉青翠欲滴,私塾里戒尺的声响合着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半空。一砖一瓦堆砌出的,早已不仅仅是生存的家园,更融入了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
时过境迁,世代南京人在城南繁衍生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外公外婆带着五个儿女安家于此。那时,人人住的都是老式平房,粉墙黛瓦连成一片,家家用水均使用院中老井,水质纯净自不必说,还能发挥冰箱、空调的职能。将买来的西瓜放入井水里冰一冰,吃起来特别爽口。闲暇之余,年幼的母亲常和哥哥们围着街巷的老树玩耍,而恩爱的外公外婆便在室外的厨房内边做晚饭边聊天。这鲜活质朴的人情味,仅是想象已叫人不知觉地扬起嘴角。
回首过去,城南并不太平,曾因无情战火生灵涂炭,也曾被迫淡出大众视野,却从未真正消逝。如今,随着民俗保护意识的觉醒,一座座仿古楼阁在这片土地上得以新生。我们欣赏建筑、保护建筑,都源于内心的念旧情结。
抑扬顿挫的“柴刀磨剪子”,摇着炸炒米炉子的老爷爷,令人垂涎的柴火馄饨摊,是昔日的南京,也是历史的一页。岁月的流逝,淡化了它的足迹,也消退了旧时的模样,但根植于人们心底的爱恋,却久久不会散去!
颐和剪影·原汁原味民国风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在中国已很难找到颐和路这般存有大量民国建筑群的文艺聚集地,其规模之大,底蕴之深厚,堪称一绝。故而在去年成功入选首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列。
不同于城南的接地气,城北颐和路到处弥漫着欧派气息。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将整条道路笼罩在厚厚的绿荫之下;黄色高墙的洋房别墅,总使人联想起黑白老电影中的场景。追根溯源,这里的故事应从1927年说起。
是年8月,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在进行城市改造时,特别聘请了墨菲、古力治两位国际大师作为顾问,以及曾留学美国的国内建筑师吕彦直等人相助。颐和路被打造为上流阶级的高等住宅区,不少外国使馆也驻扎在此。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封建保守的旧观念在这一时期得到瓦解,建筑风格在视觉上出现较大突破。外观色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黑白灰,独门立户的楼房取代了低矮的院落。时有旗袍女郎撑伞而过,也有拉风的老爷车穿梭在路上。待夜幕降临,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想来自与旧上海的歌舞升平不相上下。
转眼间,近九十载年华流逝,颐和路在风雨飘摇中坚挺,在历史变革中成长。再次踏入见证了兴衰荣辱的老街区,映入眼帘的是几十幢修缮完毕的民国建筑,其中不仅包括蒋纬国、顾祝同、阎锡山等名人公馆,甚至别出心裁地新增了艺术馆、咖啡店等风尚坐标。
值得一提的是,素有“中国最美书店”之誉的先锋书店,也追随时代召唤,在此新开分店——颐和书馆。明黄的墙面,宝塔的外形,别致新颖,引人注目。透过玻璃窗,清晰可见虔诚的读者们正认真翻阅手中的书本;走进馆中,书目种类大多与民国历史相关,陈列于书架上的手信小礼,总叫人爱不释手。点上一杯咖啡,打一会儿盹,书店外的行人车辆依旧不慌不忙地走。这不时流露的现代感不但不显得突兀,更与周遭氛围相得益彰。眼见昔日的小资情调,被重新演绎为更有深度的文化渗透。再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继承发展,更叫人欣慰!
洗尽铅华呈素姿,繁华落尽见真章。每一种美的诞生,都与客观环境相关。在特定的时期里,人们在潜移默化中释放着全新的自我,颠覆传统的民国建筑便应运而生,也从侧面反映出彼时的社会风向——追随新潮理念,渴望与世界接轨。更让人骄傲的是,在学习和借鉴洋人设计的过程中,聪明的中国人走出了自己的风采。这正是一个民族对异国艺术结晶最好的态度!
巅峰解读·魅力紫峰占鳌头
看罢活色生香的市井风貌,重拾风云变幻的民国影像,在2016年来到南京,鼓楼广场上一座直冲云霄的摩天大楼,将让你邂逅一个全新的大都市,它正是鼎鼎大名的紫峰大厦。
紫气东来,屹立巅峰,亦如这不同凡响的名字,紫峰的诞生注定成就一段传奇。单就地理位置而言,其摩登前卫的造型,足以在文化古迹遍布的老城区,吸引无数访客的眼球。
只见,广场不远处的中心大转盘环岛内,两只绿植组成的俏丽孔雀仿佛在静静守望紫峰的一朝一夕。环视四周,玄武湖、北极阁、明城墙就在附近,著名学府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也围绕在左右;登达大厦,绮丽景致尽收眼底,东边的紫金山、西边的长江,南边的雨花台、北边的幕府山,在日光下熠熠生辉。“紫峰之上,一览金陵”的豪迈,果真名不虚传。
当然,提及紫峰大厦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一个“高”字。作为目前世界第七、中国第四、江苏第一高楼,紫峰由一高一低两栋塔楼组成,整体设计高度450米,屋顶高度389米,总楼层达地上89层、地下3层。置身其中,星级酒店、人气影院、大型商城、时尚办公区的入驻增添了缤纷色彩。50多部垂直电梯与30多部自动扶梯,每天承担着人流运输的重要职能。
霓虹灯影,车水马龙,当卸下疲惫的人们迈进高耸云端的大厦,看电影、吃大餐、买新衣……多样的休闲活动已迫不及待充斥在眼前。一幕幕生动场景随之上演,久别重逢的朋友激动地相拥,坠入爱河的情侣正甜蜜地十指相扣,和睦的一大家人有说有笑,商量着晚餐的安排。此时此刻,洋溢在脸上的灿烂笑容便是他们共同的标志。倘若没有紫峰的陪伴,南京人的闲暇时光该少了多少惬意?中国的现代建筑史,恐怕也将失去浓墨重彩的一笔吧!
在钢筋、混凝土普及以前,鲜有人相信,有朝一日,渺小的人类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创造出极具个性的楼宇。然而历经几个世纪,在高大稳固的结构支撑下,与天并肩不再是梦,冬暖夏凉已成现实。这既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文明的进步,凝聚了勤奋的汗水,也渗透进无穷的智慧。
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有鲜明的特质。前沿技术与人文设计的完美融合,让我们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时刻被满满的幸福感包围。爱她出类拔萃的身姿,爱她在历史更迭中镌刻下的辉煌篇章。归根究底,高的不仅是林立的建筑,还有当下国人更高的追求与信念——积极向上、自信昂扬、平和淡定、从容不迫。
如果,建筑是城市的守护神,一座建筑,即是一部传奇。那么,现在的金陵正沐浴在守护神们的眷顾下,一天天成长,一天天进步,赠予世人的,除了闻名遐迩的名胜景点、别有生趣的奇闻轶事,更沉淀下凤凰涅槃后的荣辱不惊。当时尚与传统相遇,当古典与摩登碰撞出火花,无尽的思绪已漾起心湖的涟漪。耳畔不禁响起一句话:“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欲知征文详情,请点击:建筑圈 X 城市专题征文 | 路过不同的城市,遇见不一样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