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我的标签》 陈虎平著 ;第三章 社会情感的驱动;技术。
1、技术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和理商,也就是调控自己和对方的认知、行为模块的能力,呼应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心理模块的能力。
2、即时反馈,深度练习(刻意练习),是最好的方法,主要在费力区练习。
3、连续升级的生活技术(普通人大概只需要这前三步):
(1)从零开始。深度学习,找到一个好的学习群体、社区。
(2)工作前两年。尝试新任务,寻求他人帮助,借助朋友和社区。
(3)工作第5-8年,30-35岁,有所小成。要突破的,不是个人能力。需要借助团队、公司、组织、平台、社会趋势、潮流、风、国家战略的力量。
具体方法:
a、转管理岗。管理是组织人、协调人、提升人。
b、投资股权。人无股权不富,但炒股也像吸毒。每次向上爬,除了它的光明一面,都有它黑暗的一面。
c、创业。创业是就业的浓缩,在创业是,你会拼命工作,创业1年,相当于工作3-4年,你的收入自然提高。
4、最终,你欠缺的是动力而不是技术。动力系统会推动你继续改变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
夜里十一点,娃才睡着。
打开电脑,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笔记是昨天早上做的,十几条,删了又删,留下这四条算是比较精简明了。
然后该写点什么呢?
作者在本节有这么一句,流泪、流汗是人生的基本配菜,道出了最简单的道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与世无争的安宁?
以前我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也是最底层的生活,所以逢年过节可以过得特别安宁。
我们的家庭关系特别简单,简单到都没有什么客人,安安静静地晒着太阳,不善打交道的我更加自然地偷懒享受那冬季的暖阳,不出门,不见客,一直躲在那个脆弱的壳里。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有些人家过年那么累,于我这么慵懒的一个人而言,累得有点透不过气来。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我还在期待一家人简简单单准备食材,晒着太阳,剥着瓜子,吃着脐橙,不是一天,而是整个年。而不是,可能只有正月初一一天可以休息一下,其他时间不是这个客,就是那个客,反正没完没了,络绎不绝,晚上想要早点睡都实现不了。
后来,才慢慢地有点明白,人际交往是必须的,因为有这么多关系需要维护,必然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在需要的时候才有关系可以伸出援手。
比较起来,以前那最简单的生活,就像是线性思维,我的父母因为没有什么重要关系,亲人也不是那么的亲密,在他们的生活里只有付出自己的劳动,来换取一点金钱,特别勤劳地维持我们的生活,还过得很不宽裕。全凭一双手,单打独斗,毫无外援,力量实在有限。
后来那复杂的生活,更像是平面思维,他们有一张网,一张网推着前进,自己用力气,必要时候还能借力,互通有无,这个时候就轻松多了,反而能做成很多事,过得好很多。
那张网不会凭空出现,需要结网,结网是需要花力气、花时间的,还要时时维护,更新换代。这就会辛苦一点,就没有那么简单的日子了。
凡是高级一点的设计都是更加复杂的,只有最低级的才能一目了然,毫无难度。
谨小慎微惯了,胆子小,不会交际,父母基本什么样也就都教给我了,越大越习惯躲在那个壳子里,好像那样才安全。
走出来,那就要突破克服内心的恐惧,是会痛苦的,所以躲着是我最容易的选择。
如果不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让我不得不适应,我至今都可能不会有所领悟。我依然会是那个过着最简单的年,慵懒地晒着阳光,岁月静好的模样。
不得不,就意味有疼,有疼才有变化,人才会长大。
我已不是那个女孩,在流泪、流汗中一点点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