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当大家还沉浸在新年来临的喜悦当中时,“拼多多23岁员工加班后猝死”的新闻爆出,关于“加班”“996”的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对于当今的打工人来说,很多公司表面上工作时间是朝九晚六,但实际上,有多少人是过着996的生活?
30年前,美国的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群的工作时间短得多。
而2006年的数据则完全相反,工资最高的人比低收入的人超时工作的可能性高两倍,而且这个差值还在继续增加。
收入与闲暇时间成正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009年,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投行、咨询、会计、律师、IT等高薪专业领域中,94%的人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超过一半的人每周工作65小时以上,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办公室以外用手机处理工作信息的时间。
有趣的是,他们加班并非被逼无奈。它在某种程度上是高收入群体自主选择的结果,超时工作甚至已经成为了某种“成功的标志”。
明明不缺钱,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过度工作?
一般认为,每周工作达到50小时就算是过度工作,也有认为标准是55小时。
很多人可能是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而过度工作。
比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无论何时何地,老板和同事都有方法可以联系到你。因此,在周末和假期收发邮件、做工作汇报等也就变得再正常不过了。
还有很多行业,是以时长计算薪资的,所以为了多挣钱,超时工作就变成了普遍现象。
但除此之外,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的心理因素驱动,才选择了加班。就比如下面这种现象。
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速的工作节奏。很多职场人,职位越高,所面对的职场竞争压力就越大。知识储备、年龄、财务、甚至容貌颜值等一系列问题就让职场压力源源不断产生和累积。
而面对职场压力,少数人选择佛系地逃避这些压力,但更多的人选择通过增加工作量、工作时长来缓解自己精神上的压力。
可面对压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抗压小能手”。很多时候,面对高强度、超时长的工作,精神压力倒是得到了缓解,但身体却出了问题。
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脱发、抑郁甚至是猝死等问题成了职场和生活压力巨大的职场人身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压力本身不是问题,错误的处理方式才是问题。不逃避,不夸大,提升自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定期锻炼身体,扩大人脉关系,多与亲人朋友分享生活工作等方法,都是不错的方式。
通常来说,加班是因为工作量大,事情多。
但一个常年加班的人往往会发现:事情稍微没那么多的时候,他照样有可能忙到同样的时间。
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牵扯到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这可不是说因为得了帕金森病手会抖啊抖地影响了工作进度。
帕金森定律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它指的是:不管一个任务的复杂程度是怎样的,它总会自动填满你给它分配的所有时间。通俗点说就是,同样的事情,交给不同的人去做,所用的时间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一个工作非常有效率的小编可以在一天写出N篇文章(绝对不是在夸我自己),而一个效率低下的人,可能花一天时间也写不出一篇文章。
再比如,现在很多打工人下班后都不走,而是选择继续工作,直到下班半个小时或1小时后再走,只因大家都没走,领导也没走,所以TA也不敢走。
久而久之,工作时间内的事情就不着急做,把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控制在下班1小时后做完就行了。
所以,有时候加班并不是因为事情多,而是你下意识地打算花那么多的时间来完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心理因素的驱使,让我们选择了加班,选择了过度工作。
在公司,总会碰到一种人,他们就像《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便利贴女孩一样,对任何人都有求必应,总是忍不住取悦他人,这是一种讨好的人格模式。
他们时常把满足他人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忽视自己的感受。
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常常会表现出过度的责任心,完成许多不是自己分内的工作,营造出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设。
虽然“便利贴女孩/男孩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过多的帮助他人,会给自己造成负担,往往在工作时间内无法完成包揽的工作任务,只能无奈地选择加班完成。
过度的工作,会损害你的生理健康。它会导致过失眠、劳肥、导致中风、患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过度的工作还会损害你的心理健康,会更加容易抑郁、还会使你的大脑认知能力下降,变得更笨。
以上海的白领为例,有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到2018年,上海白领的体检异常率从94%上升到了将近99%。这些异常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皮肤问题、抑郁、肠胃问题、睡眠问题和脱发(原来我秃头是加班造成的)。
有的人为了升职加薪而加班、有的人为了职场斗争而加班、有的人为了假装努力而加班、有的人为了讨好别人而加班……
还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加班。
希望你能适度的工作,划清生活与工作的界限,早日打破加班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