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元素,是游客进行空间转换、消费决策的主要依据。纵观改革开放40多年变化,旅游产品的迭代与变化,随中国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旅游获得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整个社会将步入度假经济时代。
第一阶段:1949年-1977年,经济恢复期,单纯的展示期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这一时期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工作重点。
这一阶段旅游业不是国民经济发展重点,旅游专为外宾开设的,旅游局的前身是外交部的一个外事接待部门。国内旅游需求极小,没有旅游开发概念,“资源为王”“有就行”,是纯粹的绿水青山,旅游产品概念尚未形成,旅游吸引物为纯资源状态,以静态展示为主。
第二阶段:1978年-1990年,改革开放,产品概念萌芽,观光为主
1978年后,中国旅游产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体系。邓小平在“1978年缅甸谈话”“1979年黄山谈话”中,表示“中国地大,名胜古迹多,要开放一些城市,搞好旅游景区建设”。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处于动荡发展期,急需探索国民经济新出路。
旅游业逐渐受到重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旅游发展和改革开放相结合,公民可以自由、自费出入。“六五计划”明确提出:要适当扩大旅游业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开发旅游区,提高服务质量。至“七五计划”期末,旅游接待人数由180.9万人次增至2.8亿人次,旅游收入由2.89亿美元增至约30亿美元,旅游业已成为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产业。部分一线城市旅游住宿等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旅游产品概念萌芽,山水风景观光、城市观光和文博院馆观光是主体产品,部分大型文保单位、古建筑遗存、博物馆、景区圈地建设,门票经济发展,旅游服务意识苏醒,初步提供购物服务,旅游饭店评定标准出台。
第三阶段:1991年-2008年,市场经济繁荣,品牌意识渐强,休闲产品爆发增长
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市场经济在曲折中快速发展,市场主体活跃,大量民营企业出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26元增至10493元。
1992年《旅游资源普查工作规范(试行)》出台,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市场经营主体增多,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理念形成。入境旅游逐渐成熟,团队旅游增长缓慢,打破卖方市场,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1995年5月1日我国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国内旅游开始快速发展。1997年《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标志着我国出境游市场形成。2005年《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施行,品牌意识渐强。2006年我国人均GDP2040美元,休闲旅游需求增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扩大我国知名度,入境游客快速增加,同年人均GDP超3000美元,旅游需求多样化暴增。酒香也怕巷子深,旅游推广营销频繁,旅游策划规划公司出现,线上旅游服务平台逐渐出现。中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需求爆发性增长。
受市场经济影响,旅游竞争初步显现,旅游品牌意识增强,名山大川等顶级资源基本都被开发。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影响,城市观光游、城市休闲游等繁荣发展,城市标志建筑、主题公园、美食街区、KTV、会所、酒店等城市休闲业态出现。
第四阶段:2009年-2016年,工业化后期,产能过剩,度假产品爆发增长
高铁和地铁是基础设施投资的主题。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显著提升,低端制造业从沿海向内陆和东南亚国家转移。城市化进入中期,房地产逐渐走向泡沫化。从国内市场发展来看,大部分行业都出现产能过剩,这个阶段可以称得上是过剩经济时代。
高铁经济快速发展,人均出行时间大幅缩短,国内游客接待量从19.02亿人次增至44.4亿人次,同比年限内累计增长十五个百分点。2010年《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出台,度假区模式全国推广。2011年人均GDP超5431美元,我国进入度假经济时代。2016年底A级景区数量9824家,景区数量、类型供给满足旅游量的需求。
游客更加注重“旅游感”,产品从深度自然向在地人文发展,文化休闲产品、美宿度假区产品爆发式增长。文化和旅游初步融合,“乌镇戏剧节”“宋城演艺”“印象刘三姐”和“方特”“迪士尼”等知名文旅节庆、演艺、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和部分华南地区旅游度假产品发展火爆,莫干山、三亚亚龙湾、三朵金花等度假地脱颖而出,民宿、酒店、旅游地产、休闲街区等爆发增长,康养、医疗、体育和生态度假产品火热,提倡“管家式”“保姆式”度假服务,提供从身体物理层面到心理精神层面全方位旅游服务。
第五阶段:2017年至今,高质量发展,城市化后期,体验产品火爆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人均GDP达到了1万美元,在此之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和城市化后期,经济增长将主要靠创新及国内消费驱动。
2017年至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新标)征求意见,旅游景区提质增效被列入发展重点。此间,旅游景区数量从快增长到放缓,尤其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落后景区资产重组或倒闭,旅游行业艰难发展。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旅游供给重心从“量”到“质”。旅游IP经济、网红经济、场景经济和互动经济快速发展。
旅游产品从功能向体验、从满意向精致、从旅行体验向生活方式等转变,更加注重“价值感”的传达。VR、全息影像等技术广泛应用,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业进入微创新发展序列。大型主题IP植入、网红地标打卡、文化场景塑造等旅游产品市场火爆,Citywalk、精致露营、休闲街区、乡村旅游等户外产品、近程产品在疫情背景下走红,涌现出长沙超级文和友、成都宽窄巷子、武汉《夜上黄鹤楼》、上海秘境惊魂、华谊兄弟电影小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等一批经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