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行之
2017年4月19日,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被关闭。取而代之的是可供转账的二维码。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跟着腾讯吃饭的一帮自媒体,微信这个平台有再小的动静,都是一波地震。毕竟微信有着8亿用户,微信公众号又是众多自媒体人的「 大本营 」。平台和作者之间,有那么点唇亡齿寒的牵连。
但你的号越大,受的影响就越大。对于我这种微小号,基本构不成压力。但影响肯定是有的。
第一反应不是「 以后靠打赏赚的钱少了 」,而是「 以后就没那么好玩了 」。别说我这种小号,就算是大号,主要收入来源也不是打赏功能,基本属于赚零花钱的范畴。
对于我这种小号来说,就算赞赏功能完全关闭,也不是什么太要紧的事。可能精力转移到自由撰稿,赚得还能多点。但是,真的就不好玩了。
撰稿的人都知道,一旦接了商业单,就是甲乙方的关系。你得按照对方的诉求来写,字数多少,稿费多少,基本都是设定好了的。也就说,这事没什么悬念了。更谈不上什么突破。
这是典型的吃「 甲方饭 」。而公众号的打赏呢,是典型的吃「 百家饭 」。
在公众号写作是没有明确的甲方的,也没有谁来限制你创作的自由。打赏呢,同样是自由开放的。身为作者,你永远不知道文章发出去之后会得到多少人的打赏,每个人会打赏多少金额。它充满了不确定性。
一人几块的打赏,累积起来可以聚少成多。作者吃的相当于「 百家饭 」,不是单纯为了某个甲方而服务的。好玩的地方就在这里。
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打赏的人数,金额就不会固化,会有一些变动或突破。因此,写作就变成了带有一点悬疑色彩的事。
事实上,我知道绝大多数作者,如果把写公众号的精力都转移到接单上,赚的钱实际要高于打赏所得。但是,大家都知道,那不好玩。当千字多少元这种稿酬固化了之后,创作者的动力和趣味其实就削弱了。
公众号的打赏功能出来后,吸引了很多作者来更新。绝大多数都没指望靠这个发财。但这件事,就好像吃饭,你横竖都要吃,如果吃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抽奖活动,你会吃得更开心一点。还会想着,万一哪天中大奖了呢?
但就算哪一天这个抽奖活动取消了,饭你不可能不吃。所以,就算苹果关闭了打赏功能,但写字的人肯定还在。更何况,安卓还在呢。
或许有人说,打赏窗口变成了二维码转账,不是一样的吗?其实不一样的。它会削弱很多人付费的意愿就不提了,重要的是,它会削弱「 喝彩感 」。
有很多作者,每个月领几千块稿费,面无表情,心如止水。但是文章来了几块钱打赏,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自由制的打赏,相当于读者在看完文章后给作者鼓掌。这更多的是一种认可,而不是那几块钱的事。
作者被打赏的越多,相当于被「 打鸡血 」越多。艺人都知道,上台表演,不光是为了挣固定的酬劳,真正让他们感到愉悦的是台下掌声与喝彩。作者写字,大致跟艺人卖艺差不多。
写字的人,在早些年其实挺难的,一人写完,九十九人在后边追着抄。热闹都是抄袭者的,作者什么都没有。公众号赞赏出来后,写作者们算是小有改善吧,并不是说多赚了多少钱,是感觉有盼头了。辛苦写一些原创,终于能得到一点认可了。
这个社会的消费,从买瓶饮料几块到吃顿饭几百,人们的消费习惯早就形成了。但是知识消费,一直还处在混沌状态。所以为什么做原创的人,其实都有点「 叫好不叫座 」的窘况。
最让人尴尬的是,总有一些人抱着「 我看你的东西是给你脸了 」的心态来呛原创者。
其实创作也是劳动,劳动就是光荣的。没谁高谁低。真不是谁给谁脸。
小时候学唐诗,「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过了很多年,才明白在说什么。
作为写作者,这个时代最让我感到幸运的是,穿丝绸的人不曾减少,但尊重养蚕的人,渐渐多了。
2017-4-19
(4月20日,微信派发布《再次通知》,苹果系统连供转账的二维码也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