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學時對於公民的[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等民眾四權都朗朗上口,對於創制權的概念一般的理解都是公民直接意識的展現,所以公投這檔事情被許多人認為是解決爭議最終手段。的確民意代表多數人的意見,但是民意就是對的嗎?
亞里斯多德認為大多數人民的集體意見可以貢獻於政治事物的常識(Price, 1992),但是他其實並沒有將所有事物都交付民眾的講法,其實這是後人自行腦補的解釋。
Habermas(1962/1989),對意見(應該就是指民眾意見)的看法則是強調事物的「意見」多於「事實」的看法(Price, 1992)。另外,意見也可以被當作是一種自尊及榮譽,所以他觀察「意見」是一種缺乏「一定(certainty)」的判斷,其真實性仍須被證明。而這個「一定」則與大眾基本多疑的聲望有關,因此意見變成是一種集體的感覺(collective sense),也是許多真實(many for truth)的意義(Peters, 1995)。在這樣的知識觀下,意見是一種「認知(cognition)」的狀態,而較少是「知道(knowing)」的概念(Price, 1992),所以民意也具有個人認知的概念。(摘自楊意菁 ,政大博士)
簡單來說,即使是民意,也常常都只是大多數人的感覺所展現出來的意見,並不代表是對的,從英國脫歐公投就可以看出來,就算是民主已經這麼深化的英國,也會出現這種跑來投脫歐的公投,但是連EU是甚麼都不知道的民眾。
這種時候,多數人的意見就會是正確的意見嗎?
美國開國元老之一的麥迪遜認為,由全民集合起來親自掌管政府的直接純粹的民主政治,具有偏狹、不公道及不穩定等缺失,極易釀成動亂,並造成個人安全、財產的傷害。
這個感覺上和我們的認知不一樣,不是說民意代表多數人的意見嗎?怎麼反而會造成偏狹不公道,甚至動亂?
德國學者諾爾紐曼提出的沉默螺旋理論,是另一個例證。有聲音的民意不一定能代表真正的民意,這不只是少數的聲音被大團體的聲音給掩蓋這麼簡單,這種多數決的暴力早就很多人指出來批判。沉默螺旋指出另一層更深刻的恐怖點:人民的自我意識會被多數人給改變,甚至不自知。
回到脫歐公投這個議題,如果這篇報導屬實,即使號稱最深化民主的英國都會出現這種民眾連自己在投甚麼都不知道的公投,那就難怪很多人會對公投這種活動提出質疑,認為公投不過是ㄧ種多數暴力而已。
公投原意當然不是多數暴力,但是它可以是。
對於這樣重大而且專業又複雜的議題,是不是能交付公投呢?這個可能也沒有標準答案,不過可以看到的是,面對這種議題,多數人是只有[感覺]而沒有[知識]的。許多政客喜歡將民意與公投當成自己的武器或護身符,用來要脅政府機關,這種時候民意的感覺與事實的認知往往會有很大差距。
如果貿然交付公投,像英國這次的脫歐公投鬧劇,那結果可是會讓人笑不出來的。
回到商業上的運用
很多消費性產品,在上市之前都會舉辦各種方式的民調,包括意見調查表、試用會、發表會等等,目的當然是想要收集消費者的反應回饋,然後修正,希望真正上市的時候可以投其所好,一舉搶下市占率。
我們要知道,人們往往不是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甚麼,很多人分不清楚需要和想要的差別,往往回答的是想要的,但是在實務上還是選需要的。所以民調有其侷限性,也有其誤導性,對於市場調查,高明的公司會從數字去研判民眾真正需要的是甚麼,而不是只從數字上面作判斷。
以手機市場為例,蘋果手機在當初發表時,有花這些功夫在做這些事情上嗎?有,但是他們不只是看表面的調查結果,他們是真正的勾出消費者的慾望,結合了需要與想要(這是另一個課題),所以創造了大成功。
那麼,要怎樣才能''勾''出消費者的慾望?
這個是可以有方法的,留待以後的文章慢慢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