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变现》是一本让人看了很有信心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推荐序一里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看了这句话,你也感到很熟悉吧?我在读书时,无数次地听导师感叹:能够将自己的爱好作为职业,多么幸运!因为工作内容就是本性最喜欢的东西,人又怎么会不投入全部的热情呢!他还说,希望自己的学生在择业时都能选择最爱的工作。如此,便不会在岗位上混日子了。
之所以想起老师的话,是因为最近我注意到他已经在玩直播讲课了。按照本书中提到的“甜蜜点”理论,我这位老师就是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和最热爱的兴趣进行了奇妙的组合。他喜欢画画,也喜欢研究绘画理论,于是便在直播上,给同样对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感兴趣的人,普及一些基础知识。
这位老师讲课一向深入浅出,幽默而不失趣味性,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即使如我一般毕业几年了,也始终不忘关注他的创作和学术动态。如今,他不仅能够在大学课堂上跟学生们分享知识,也在网络上实现了继续与粉丝保持互动的理想状态。
在为他高兴之余,也暗暗生出向老师学习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毕竟,大家都是有兴趣爱好的人,不能白白浪费了这个全民进行“内容创业”的大好时机。那么,内容创业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从本书中得到详细的了解。
内容创业与传统的“先产品、后用户”的顺序不同,而是采取“先粉丝、后产品”的思路。也就是说,你要从最热爱和最感兴趣的领域出发,创见一个吸引粉丝的内容分享机制。
然后借助内容的力量(当然是有价值的、能够向受众持续输出的优质内容),吸引到一群信任你的粉丝。如果你的粉丝基数够大,而你又能够全心全意倾听粉丝的声音,适时为他们提供心仪的产品,那么你就成功找到了盈利模式。
这种创业模型不仅风险极低,还能大大提升成功概率。尤其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让每个人都有了实现“兴趣变现”的可能。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你对粉丝发布的内容一定要有足够的吸引力,特别是要注意“有趣”、“有益”这两个基本原则。否则,时间长了,难免出现“掉粉”现象。
既然内容如此重要,“把自己的内容做到极致”才是王道。毕竟,在互联网上进行内容创业的人太多了,若没有独特的优势,你又如何能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呢!
写到这里,突然很想总结一下自己加入简书的经历。去年听朋友说,简书是个很纯粹的写作平台,于是就注册了个号。结果不玩不知道,一玩吓一跳。
里面那些推荐作者简直太牛了,日更不在话下!写了100w+字不在话下!获关注10 w+不在话下!看着这些数据,立马想注销账号——因为我知道自己完全没毅力坚持写下去。
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3月份我参加了一次考试,4月底查到成绩,惊喜地得知进入了复试。于是,临阵磨枪十来天,5月初去参加复试。
结果很受惊吓!面试官里有位老先生咄咄逼人地提了一连串我从没关注过的问题。更要命的是,那些问题与我的研究计划毫无关联。所以,复试失利的郁闷情绪,一下子引发了我的宣泄欲。
我开始在简书上写文。一篇又一篇,关于专业的、非专业但我一直有兴趣去了解的、关于那位老先生提问的、甚至关于对这个世界的怀疑……一股脑儿化作文字,倾倒在了简书的文集里。
开始的确没什么人看,偶尔有关注我的人,我立马回关,以示友好。突然几个月后,关注的人数越来越多,简书还给了一个优秀作者的绿标。之后,又参加了两次简书官方的征文活动,结果很幸运地获了两个奖。
也许真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突然意识到了踏踏实实做一件事的意义。简书举办线上拆书写作分享活动,邀请我参加,于是认认真真准备了文案、发言稿,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听课人数达到1千以上,当时心里真感激诸位捧场的兄弟姐妹。
分享活动结束后,把发言稿重新整理了一遍,做成了付费文章,也得到了很多热心朋友的鼓励和支持。生活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何其幸运!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其它平台邀请我去做分享,再一次感到荣幸。并且,也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能仅止于此,还有许多知识要学。一定要不断完善值得分享的内容。
所以,就像本书提到的那样,想进行内容创业,一定要把自己擅长的领域与兴趣相结合,就像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激发一个新物种,这个新物种就是你的内容分享领域,也是你个人品牌的魅力所在。
一旦你的个人品牌得到受众认可,关注你的人会爆裂式增长。那么,利用兴趣赚钱,将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另外,创造了自己的品牌之后,还要注意选择平台,因为如果平台的调性与你的内容风格不符,再好的东西可能也得不到关注。
在选定内容方向、锁定合适平台之后,你就要致力于持续创作和发布优质内容了。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坚持非常重要——不一定日更,但至少要保持两天更一次的频率。
感谢本书,让我对内容创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以后的内容经营有了更好的方向和计划。如果你也有拿兴趣赚点钱的想法,那么这本书里讲到的内容营销,你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