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一直在反思平时是怎样与孩子沟通的这个问题,发现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觉得很愧疚,自责。或许是因为职业习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先是一通说教,说不通就会训几句,任由他自己在那发泄情绪,有时甚至会动用“武力”,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读了《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之后,在沟通技巧这一方面,收益匪浅。
行为就是一种沟通。平时我们的行为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会模仿我们的行为,所以说,行为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孩子之所以会以不得体、惹麻烦的方式行事,是因为他们还没找到其他更有效、更方便的方式来表达感受与需求。我们要解读孩子的行为,理解它的感受,试图表达什么,还要思考他的行为是不是受我们行为的影响。平时我们也要注意给孩子做好榜样,做正面引导,这也是一种好的沟通方式。具体做法是:我们可以把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用言语表达出来,也可以协助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以后就不太需要以行为来传达感受了。
我家二宝爱抢哥哥的玩具,哥哥比他大三岁还不懂得哄让弟弟,当弟弟跟他抢的时候就直接上手揍开了。我对哥哥说:如果你不想让弟弟玩你手里的玩具,你就跟他说不可以拿哥哥玩具或者你把被他抢走的玩具抢过来就行了,不要打他。但屡说屡不改,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孩子应该是受大人的影响——他有时不听劝的时候就会挨揍,所以他也会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待弟弟。
关于孩子使性子、乱发脾气,我们通常认为不该让孩子“为所欲为”,怕以后遇到点事儿他就会这样使性子。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自己的意志加在孩子身上,其实,最好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当下可行的方式,不要担心未来可能发生什么,比如,到饭点,孩子不想马上吃饭,那就等会儿再吃,不用去想“以后吃饭都会这样磨蹭怎么办”。“孩子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阶段性的,所以,不管你现在的处理方式看起来有多怪,请以当下的可行做法为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