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个月换了工作以来,我每天都陷在“这个月房租怎么办?”的境地里。
下午工作时,盯着电脑上的电话号码异常焦躁,流连于知乎豆瓣里各种约稿的帖子,各种评论求回复。
没什么其他技能,但又不能放任自己的无所作为。
下班回家,想把一两个月前的小说填满坑,可是怎么读,都不知如何继续编下去。
于是又开始各种找约稿函,总觉得自己可以找到一个“钱多字少又傻逼”的约稿函。看着书桌前摆着的书籍,无心读书,无心写字。
想想自己从大学时,就开始做这些事情但到现在还是没有任何气色,又开始怀疑自己。
深知在这个状态下什么都做不了,就是给自己特别大的压力,总想着自己能做出什么事情来,但又没有相对的能力。有野心可是没有才华。
这时候我坐在书桌前,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焦躁到作呕,就是对自己一无所获的愧疚。
越活越觉得浅薄,越长大越觉得无知。
静不下心来,想着自己已经很久没写出来一篇像样的文章就更焦躁了,没有深刻地思想就不敢下笔,不敢下笔就永远得不到提升。
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要静下心来:不要害怕,不要焦躁。
自我安慰的最大意义就是自己给自己营造一种永远的假象。
就算迷失在这种假象也毫无关系,就像吸嗜鸦片一样,明明知道会上瘾,但是离开它就会痛苦。
不可否认,自我安慰,是孤独人的一剂良药。
总不能告诉自己一直都是loser,永永远远没有出头天。
反正这世界就是有千千万万自我安慰的loser组成的,告诉自己只是贡献了一点点力量而已。
凭借这种顽强的自我愈合的能力,众生才得此生存。并没有妄自菲薄,确确实实发生着,那些看起来熠熠生辉的人,难道没有烦恼和忧愁吗?
一个单身人士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下班后的几个小时。也许他的一天就是从下班后才开始的,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正大部分人都是过着出卖时间和青春的工作,我们虽然不是创造生产力的集大成者,之前也是“与我相关”。
写到这里,我已经神志不清了。
看着书桌前摆着的《谋杀论》,我的眼睛始终停留在第一行,作者写到“自孩提时代开始,我就对《麦克白》中的一个场景感到困惑。”
读完作者的这句话,我始终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我根本不想知道麦克白是什么,也不想知道作者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可我又不能打破自己只要看一本书就要耐心读完的要求,我对自己的这个要求是来源于,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卡夫卡。
他15岁生日时就带着几本书离家出走了,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乏味的书,但仍旧要求自己读完整本。
可笑吧,我竟然以一个虚拟人物的习惯来要求自己。可我又能像他一样做到吗?
很多在我看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后来都没有了结果。
我常常都在想,这世界上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忧愁烦恼地活着,我询问过很多朋友,但他们似乎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后来我又试图从书中寻找答案,还是寻无所终。疑惑迷茫始终伴我左右,凭着自我愈合的能力,我学着与忧愁共存,与孤独为伍。
又不得说一句,看一看书还是有些用处,比如我就从一个哲学家的名句中找到了想要的答案: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