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能贪“量”】
去年,我感受到了“知识付费”浪潮的汹涌,比如突然间知道了原来不光大佬、很多人都开始一年100本、甚至一天一本书了。所以,我焦虑了。我在想该如何才能追上大家的步伐?
于是,帮你一天读一本书的喜马拉雅的“大咖读书会”,成功地让我掏出了腰包。
但听了一阵我有点迷茫了。我确实是听了呀,但为什么记不住,感觉听和没听一样?
这就在于个人方法了。
因为我时常在路上听、或者手头忙家务时听,看似利用了碎片时间,其实我时常听了一会后就开小差想别的去了,以至于吸收效率低。另一方面是,我无法抽出很多时间来做笔记、复习和反思,所以一天一本书的频率就显得太快,以至于我时常是连着好几本书来听。当然,因为一本书也就半小时或1小时之内,所以通勤途中正好能听上个2~3本。(现在改版成“天天听好书”后,一个音频的时长大概在20~30分钟,更短。)
经历了挫败、迷茫后我也想通了,这样的读书节目就如同上一堂课(而时间也确实和一节课差不多)。“老师”(大咖)们给你讲完了一个内容,你还是需要自己琢磨、复习,不然听了就和没听一样。但是,这也只是到了“听懂”并且对一个内容“有印象”而已。而为了加深理解,并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量、储备,则需要额外再下功夫,也就是自己亲自去读。
我没有续订这个音频节目。也把所有的书当做一个如新闻一般获取情报的广播节目,只不过内容是“书”而已。我不会用这个节目的数量来衡量自己读了多少书,因为并不是自己读的。所以,不喜欢、没有兴趣的内容,泛泛听过。喜欢的内容,重听、做笔记。而真正有兴趣的,还是要自己买来书、亲自读,然后笔记、反思等都不能少,且只有这样才能算自己“读”了一本书。
所以,对于盲目炫耀自己读了百十本的人,也不用羡慕。囫囵吞枣没有任何意义,除非读到的那些书能为己所用。
【读书要有目的性和功利心】
所以,读书还是要有一些“功利心”“目的性”,要能指导行动。如果只是为了“缓解焦虑”、拼数量的话,不如不读。套用流行的一句话,是电视不好看还是游戏不好玩,非要去读书?
功利心,听上去像是个贬义词。但我觉得这也是对自己时间和精力负责的一种态度。如果实在听不顺耳,就换成“目的性”好了。很多工具书、当下的商业书类,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
当然,除了向“书本老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爱好或者怡情、修身类的了。比如,对于非故事创作者或者文史哲学者,那么小说、哲学等之类的书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以算是后者。可以不图“功利性”,相对来说读起来可以暂时少一些压力。
怡情类书籍,某种程度上是“娱乐”的一种。作为“娱乐”的话,就像要将自己的时间交给一部电影、一场音乐会那样,专心沉浸在书中(小说、科幻或任何一类),只为“愉快”或“沉静”的一段时光,不问缘由。这可能是很多人在“爱好”一栏中写下“读书”的一种内心欢喜的体现吧。
但即使这样,依然会有“目的性”。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还是没有把“功利性”这个词去掉的原因。即使不图当下立刻为自己带来好处,但处于长期益处考虑的“目的性”还是有的。读小说,也能带来人世感悟。文史哲类更是对修身修心有益。所以,去读书,目的性依然存在,比如潜意识中“为了更通达很好的自己”。即使无法立即兑现。
另一个可以作为“目的性”延伸的话题,就是“主题阅读”。
比如,写论文时,引用文献要多,要有充足的理论基础,但留给你的阅读时间往往不够。所以既要广泛阅读又要快速阅读。拿过来一本书不是打开来从头读到尾的(更别说很多书那么厚,根本读不完),而是要有目的性的,找到对自己有启发的思想、或有用的理论、观点,且只专注读那一部分就好。
而我个人,最近在看的书大多集中在商业和个人成长方面,所以读了几本后就会觉得知识以及思想层面的关联性。这种阅读会让人产生兴奋,会发现作者明明是在写不同角度的内容(有的在写时代发展、有的在写工作方法、有的在写时间管理),但背后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点竟然是相同的。而这种主题类阅读的方式,也更容易加深对一个领域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与匆忙时代的对抗】
在过去的年代,温饱尚不能满足,上学、读书都是一种奢侈。而现在,虽然我们都买得起很多很多的书,但读书依然奢侈,因为它代表了一段沉静的时光,毕竟,当下的我们虽然不再贫穷,但又进入了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手机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甚至时不时就要拿起来看几眼,即使没有新消息,也会将微博、订阅号的内容一屏一屏地刷下去。在这种无止境的信息洪流中,能捧起一本书,就显得难得。
在欧洲、在日本,我很喜欢看电车上、公园里、无处不在的角落中那些捧着书阅读的人的身影,也喜欢在心里为这些画面偷偷按下快门。比起日本迷你小巧的“文库本”(口袋书),欧洲人经常捧着的都是厚厚的一大本。好在它们纸质轻,重量不及想象的重,但依然占地方。对于喜欢轻装上阵的我来说,看到这些人不嫌麻烦地甘愿带这么个大家伙,就觉得他们好棒。
因为“爱阅读”,所以“书”就是自然而然需要随身陪伴的物品,不论大小。如同女孩子总要揣着的化妆包一样。
如今,我依然不喜欢在摇晃的车厢中阅读,但慢慢从“羡慕”“欣赏”那些爱读书的人,转变成他们中的一员。虽然,还是会心浮气躁、时不时刷手机,但也正努力地走在这条路上。
为了求知、为了自我完善、也为了与这匆匆的时代对抗……
PS:“World Book Day” (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应该是“世界图书和版权日”,而不是“世界读书日”……吧……?(难怪我一开始搜“International Reading Day”搜不到……)
嗯,虽然稍有不同,但鼓励“阅读”、出版和版权,在根本上却是共通的。
Happy World Book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