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李娟《冬牧场》,去书店是为了买《我的阿勒泰》,导购告诉说只有这本《冬牧场》,便也没想那么多,顺手就拿了。
回家便开始翻看起来。读了第一页变对作者有初步认识,是一个不结婚、不工作、不串门、不体面的人。
想想可能也是作者本人自嘲,便开始爱上了她。
一刻不停歇的看完,好看,看到了自己永远不可能会经历的生活,写实而有趣。
看完之后给老爸发了一段文字,那个期间老爸正好在西藏,去往中印边境的路上,这样的旅途我爱的不得了,可是长大了,不能总是跟在老爸屁股后面。于是发信息“爸,你脚踩祖国大地、呼吸新鲜空气,纵览山河,脚下便能领略祖国版图之壮阔,而我,在办公室,在书本中,在李娟的冬牧场感受冬季哈萨克游牧人的辛勤艰劳、积极乐观,体验饮食文化,及淳朴游牧人热情待客之道。读书也能看世界,但还是不及万里路。”
读书是在心里,而看世界却切切实实需要用眼睛去看,去心去体会。
这本书内容写实。我其实是很喜欢这样的题材。其实很想读历史类书籍,但没找到喜欢的能看下去的。
自己天天生活在三公里的世界里,原来遥远的新疆阿勒泰有这样一群牧民过着我从未想象过的生活,动荡艰辛、寂寞又坚强,他们平均每12天就要搬迁一次,赶着羊群、牛群、马、骆驼。我是难以想象的。寒冷都不足以形容他们冬天,担忧时时刻刻都在身边。
有雪的日子,雪大时,担心羊圈、牛圈
没雪的日子,生活在没有水源的草原,附近都是沙丘,又是万分担忧,因为雪是他们唯一的水源。
生活的环境极端恶劣,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也在努力的生活。
“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寒冷的日子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
文字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像极了李娟本人。看的时候身临其境,看完后,仿佛自己也走过冬牧场、走过寒冬、背过雪、放过羊、喝过奶茶、吃过羊粪里考出来的馕;人物有趣、个性鲜明。在描述的过程中也仿佛认识了居麻一家、隔壁一家、还有很多有趣的人。
摘抄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片段和自己看过后的心情
1、一个人牵着驼队,孤独、微弱地走在沙漠中,整面大地空空荡荡,天似穹庐,唯一的云停在天空正中央。那是一团阶状的梯云。前后无人、四顾茫茫……那感觉既非凄凉也非激越,说不出的惆怅、又沉静。千百年来,又多少牧人以同样的心情孤独地经过同一片大地啊。
2、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孵卵”——充分的和平和丰饶。而现实中更多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木人们追逐着逐渐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逐渐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肉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3、荒野中的荒凉、让人害怕、惊恐、无助、无望
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了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高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当我有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和炊烟啊!可什么都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渔汛时节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4、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5、好玩的事儿。
居麻说,同样在矿上打工,为什么口里人(内地民工)能存起来钱儿哈萨克小伙子一年干到头一分钱也存不上呢?因为哈萨克人离不开肉,不吃肉就没有力气。而那些口里人,天天吃馍馍喝稀饭就可以了。他表示很佩服口里人。
6、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鸟儿远走高飞,虫蛹深眠大地。其他留在大地上的,无不备下厚实的皮毛和脂肪。连我不是也啰里八嗦围裹了重重衣物吗?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利索应当,寒冷可以忍受。
一切总会过去的。是的,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7、放羊是辛苦的。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知道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
牧人的冬天艰辛寂寞,羊群的冬天同样漫长难捱。
羊的生命多么微弱痛苦。羊的灾难那么多:长途跋涉,寒冷,饥饿,病痛……但千百年来,羊还是生存了下来。
8、牧场上关于“饭”的习俗
在牧场上,吃饭这种事,见者有份。城里和农耕的确才是各家饭各家吃,毫不惭愧,哈哈哈哈哈哈
9、熊猫狗在牧场上生小狗,寒冷、艰苦,饥饿。而这些小狗狗都奇迹般的全部活了下来。
生命远比所看到的、所了解的更顽强。
10、冬窝子里的美食。
恐怕只有在荒野里,在刀斧直接劈削开来的简单生活中,食物才只是食物吧——既不是装饰物,也不是消遣物。他就在那,在餐布上,在盘子里。
问“什么样的食物最美味”
答“简单寂静的生活中的食物最美味”
那些拉面、包子、肉馅饼、羊粪灰烤的薄馕、牛肉抓饭、土豆炖肉。
在荒野里,人需要抛弃多余的欲望,向动物靠拢,向植物靠拢,荒野没有侥幸,没有一丝额外之物。
11、牧民的待客之道
在这荒野里,谁能不好客呢?大约这世上所有地势偏僻、人烟稀少处的人们都这样吧?牧人好好客,既处于寂寞,也处于互助的人际需求。每个人都作为主人,为他人提供过食物和温暖的房间。同时他也不可能避免做客的境遇。这种宾主间的平等,令荒野中的人际交往踏实、真诚又单纯。
在荒野里,在怎么隐蔽偏僻的地窝子,都会随时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随时做好迎接客人的准备。哪怕一个冬天只有一个客人上门,也会为这一个人保持一整个冬天的症结。这不仅仅是虚荣,这是尊严,也是尊重。
12、
居麻说“以前的人们总是用落叶松的树皮熏烤皮质衣物,使之呈均匀的棕红色,显得美观一些”
以前的荒野生活当然是更艰辛、更闭塞了。但哪怕是那样的生活,仍有美化的表。人们在停止劳碌、暂闲下来的时光里,剥下潮湿的树皮,精心烘烤简单粗陋的皮衣皮裤。当一个穿着红色皮衣的骑马人从森林缓缓走出——他的红色,不只是他衣物的红色,更是他心理的红色……他的红色依附着这世上最最微小的爱美之心。我隔着漫漫时间坐在遥远的地窝子里,也能感觉到那人的满足与宁静
(落叶松的颜色多么美啊,既那么美,又那么文艺,落叶松,我喜欢这个名字,每当初秋,大地开始换装时,就开始期待啊期待,期待他赶快穿上棕红色、墨绿色、银杏黄的衣服,换装后的大地美轮美奂,恨不得马上找地方去拍照。)
13、
居麻和小猫
白日里居麻睡觉时,小猫也陪在一边睡。两人姿势总是一模一样——侧着身子,脑袋枕着胳膊,更多的缝隙是用沉默填满的。
(让我想起心有灵犀、低调而默契的老夫老妻,默默的在彼此身边,一个眼神便能领会对方的心,相爱的老夫妻最后都会是这样的状态吧,自己没有经验,但又觉得特别好,往此方向努力,平常心,不焦虑,不忧愁,不易怒、常看书、常旅行、常微笑。)
14、居麻的幽默
很多时候他的笑话很无趣“昨天放羊,看到一个飞机,肯定是来找你的”
我板着脸说“为啥不叫到家里来喝茶”
“太高了,我喊他们也听不见”
有时候还会聊起国家领导人。这家伙很羡慕他们,总说他们过得应该不错,不用天天出去放羊。
15、回答问题的方式
问一般的问题,就一般的回答;问无聊的问题,则无聊地回答;问乱七八糟的问题,肯定乱七八糟的回答。
(我还真就是这样,胡说八道的回答问题!这样很对啊,身边那么多人,没有必要他们问啥问题我就得回答啊,我也可保持沉默,但自己大多数时候会以微笑待过,其次才是胡说八道的回答问题,最后是认真回答,看人,看事儿,看问题)
16、即将离开冬牧场
在这样的生活中。并不是“体验”的时间越长,就越理直气壮。恰恰相反,我越来越弱。越来越犹豫和迟疑,越来越没有勇气。日日夜夜的相处,千丝万缕的触动,一点一滴的时间……知道得越来越多时,会发现不知道的也正越来越多。这“知道”和“不知道”一起滋长。这世界从两边向我打开。
就算隐约看到了牧人和荒野的命运,已经隐隐有所了解,仍张口结舌,着急又混乱。越是向打出摸索,却越是总为细小之物跌倒。
17、好玩的事儿
居麻扯着自己身上半旧的军便装用汉语说“这个嘛,两千,十年的!”
——我乍听之下,以为是两千年买的,穿了十年。连忙说“哎呀,穿了十年还这么新啊,质量真好”
他一愣,生气地说“哪里‘十年’,三个月不到”
原来“两千十年”的意思是“二零一零年”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真的在办公室笑出声了。
18、牧人,被磨损的青春
我发现,牧业上的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显得比实际年龄小;一旦长大了,又总显得比实际年龄大。
如此缓慢的成长,如此迅速的老去。
19、无论如何,生命需要保障,世人都需要平等地享受现代生活。一定要定居,羊群一定要停止下来。不只牧人,连大地都承受不了了。羊多草少,超载过牧的状况令脆弱的环境正在迅速恶化。
但是,草畜平衡——这是牧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牧人们自觉恪守的古老准则。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什么导致失控?……想来想去,大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最先失控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在餐桌上吃半份羊肉剩半份羊肉的贪婪又狂妄的人。
(城市人,现在全国都在宣传垃圾分类,可是真正触目惊心的是厨余垃圾,浪费太多太多。那些大米、蔬菜、肉,令人叹息不已,虽然从小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城市的人,谁能体会农耕的艰辛,谁又能做到餐餐光盘,就连老陈都说我眼大肚子小,所以,我改了,饭菜永远宁少勿多!)
20、这个一定要摘抄下来,有一张在夏牧场的照片,里面的主角是可爱的顾宁加孜玉曼。只觉得名字好听。
21、牧民串门的乐趣
刚吃完,正轮流洗手呢,那个漂亮的母亲就来招呼。原来他家也煮了一锅手抓饭,略表心意。大部队有马上转移到她家。刚吃到一半,扎达的同学又来打招呼了:她家的土豆烧肉也出过了……哎呦这口福,难怪大家都喜欢串门。
(真真就是串门的乐趣,和小时候一样,大家都在村子里,年龄相仿的都是同班同学,所以经常串门玩耍,一般都是边串门边吃,串到谁家就在谁家吃饭)
22、关于讲信用的那些事
居麻说“我们嘛,都是上山、下冬窝子的人,乱说话嘛,不行!都已经给人家说了,要是人家真开车过来了,一看,又没有人要走。传出去,谁敢在信你说的话?以后你死在这里也没人来拉!”
是啊,在荒野里,信守承诺不仅是对别人负责,更是为了最终保护自己。尤其对“上山、下冬窝子的人”——生活动荡的人,孤弱无助的人来说。
(不仅仅是在荒野,在城市里,也是一样,信守承诺永远都是做人的第一要点。)
24、牧民之间的人情
如果因为“不认识”而拒绝一份人情,就意味着已打定了主意日后不愿回报……这就是自私。在荒野里,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款待,同帮助和款待别人一样重要。
文字反复的看,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