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十九:
什么是促成生命牧者至关重要的存在?
——再读《班主任:以“爱”滋养学生终身发展与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
2018年1月16日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当晚我写下了这样一篇文字:
在回溯中感受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
——读《班主任:以“爱”滋养学生终身发展与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
第一次看到一篇基于生命历程的回溯性研究的文章,标题中的“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回溯研究”让我有些蒙圈,而文章开头的“引子”马上让我读懂了“回溯研究”,它应该是基于个体生命历程的归类模式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演绎模式的研究呈现,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需要有全面的代表性,需要有不同的生命历程,强调了长时段,强调了真实,强调了全面,强调了客观。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我看到了另一种研究的模式,从现象到本质,从显性到隐性,从结果到过程的研究,通过还原记忆中的生命历程,而让我们发现许多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我感受到了许多“实然”研究。文中的段老师真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优秀的老师,卓越的班主任。她用“母亲般的教育之爱”终身滋养着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心灵世界;她的“公正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自信人格与感恩情怀;她“无条件的教育之爱”终身葆养着学生的纯真人格与安全感;她的“宽容的教育之爱”终身呵护着学生的自尊人格;她那“基于教学艺术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塑造学生的学习型人格;她的“细节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习惯;她的“平等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诚信人格、主体人格;她“敬业自重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文章罗列的八个小标题中,反复出现了一个词“终身”,因为这一群50多年前的小学生仍然痴痴不忘自己当年的班主任,因为这一群50多年前的小学生在离开校园几十年后依然能清晰地记得段老师与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同样身为老师,身为班主任,这真的可以算是“奇迹”。
这一位充满着人格魅力且人性之爱的老师成就了这样的“奇迹”。感叹育人近二十载,却鲜有这样的孩子,能时时记着我,自我审视,惭愧不已。我真的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吗?我真的宽容孩子们犯下的无心之错了吗?我是否时刻提醒自己严以律己了呢?我是否时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了呢?我真的是孩子们眼中他们的“程妈妈”吗?我不敢回答,因为没有理据可以证明这些。更因为我们总是善于从自己的嘴中、头脑中总结出班主任需要“教育之爱”,却不曾想过,学生是否能感受到你的爱,你的爱对学生而言是不是真正的他们所需要的爱。我们总是做着平凡而伟大的工作,世俗的现实会让我们越来越迷失自己前行的方向,我们何尝不知小学班主任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但第一次阅读到它,还是令我震撼了。
昨晚,在研修群里,李教授分享了《班主任的专业发展需要怎样的支持力量——对深圳市明明新区林小燕老师的访谈》和《最难忘的高中班主任——师范生自我叙事及其班主任信念机制建构》,提出希望在不同的文本中,去寻找去追忆自己的学习生涯中那值得记住的名字。
于是,我开始一一浏览起群中老师们的分享:
王怀玉老师的《怀念小学恩师——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她在文中讲述了那位让她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王老师,每年孩子们总会用短信、微信等方式给老师发送祝福,在孩子们的回忆中王老师是是如此真实的存在。
王怀玉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第二稿思路:第一时间蹦出的就是写老师带着我们勤工俭学的情景,那时每个班有一块地,我们一起种小麦——从锄地到播种到收割到晾晒最后到售卖,记得我们每人分得了3.1元钱,免去当年学费2.7元,剩下0.4元,我们都想法设法偷偷地给老师买礼物,那时根本没什么好礼物,我记得我给他买了一个香皂盒小孩儿心目觉得很漂亮的东西。。。。还有他带我们三年之后就改行了,但他信守约定,六年后即我们初中毕业他邀请能够上高中的同学到他家做客。当时我们有三个人一起去县城体检(只有考上重点高中的才到县城体检)。那时没有电话,不知道王老师怎么知道的,就真的出现在我们住的酒店里,那是我们第一次进县城,老师带着我们三个人走了一圈介绍县城布局后来邀请去他家吃饭…… 还有,他一直设法资助当年我们班级一个手被烧伤成绩优秀但体检无法通过只好留在农村的同学,他帮忙他找工作…… 好多好多故事都可以写出来——我感觉在我的小学老师身上,他的人格魅力在于带给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等等,来不及梳理,但打开这个话匣子很多镜头闪过。
董雪梅老师:我父亲是老师,他今年72岁了,他跟我讲起他的学生时代,以及他做班主任时对顽皮学生的改造、对辍学生的家访、发现并挖掘农村学生的潜力日后成为博士,我从父亲那里取经,设计、采访、了解不同年代的班主任,感受他们用爱和责任托起学生明天的生命情怀。
郑红艳老师:2016年我近百岁的姑母去世后,我突然惊醒父辈一个个远去,开始去老家听老人讲过去的事。今年受张春兰博士的影响,年前去看望两个婶婶时准备了几个问题,并录了音,想着退休以后有机会写父辈的生活。今天看到您的访谈,我感觉非常有意义。我的父亲、姑母、姑父都是优秀教师,可惜只有姑父健在了……一代人走了,记忆消失了,生命就真的终结了……我们学校建校十五周年,第一批老教师即将退休,也许我可以和学生一起去采访、记录、整理老教师的故事进入这个学习群真好,每天都被滋养着,每天在专业成长。
方琴老师:说到昔日班主任,我就是在一位位班主任,爱的呵护下,得以摆脱一次次生命中的磨难。过去他们是我的人生拐杖,现在我却成了他们的依靠,有的甚至和我成了血浓于水的父女母女情。这也是我如今为什么这么忘我的为着每位学生的原因,我视我这种行为为“反哺”社会,我在近30年的教育生涯里,在践行中感受到了教育的伟大:它能激励困境中孩子,摆脱磨难;它能激发有梦的孩子,托起梦想;它能为摇揺预坠的家庭,重新注入幸福美满……曾经的故事,我记在日记本上,我录在手机里 ,藏在电脑里,或刻在心坎上……在物欲横流的今日,他们是我行动的楷模;他们是我价值的标尺;他们是我的人生目标……所以我每天才会不记任何报酬地,甚至自掏腰包,不遗余力地营造着快乐教育气氛,傻傻地享受着其间的教育乐趣!
诸如此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令你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老师,他们或严厉,或和蔼。师者,是否能成为以“爱”滋养学生终身发展的生命牧者?这“爱”的背后,更多的是什么?
大年初三,在东阳遇见了大舅妈,她已是退休的老师,目前空时兼着家教的工作。与她谈起教育,她一脸的愤怒,她说:以前我觉得自己身为一名老师很骄傲,而今,我羞于启齿。我 问她原因。她说:以前我们那一代的老师刚正不阿,为人正直,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而今学校里的老师,一个个都像什么样?年纪轻轻,不好好教书,只叫家长送孩子去学各种兴趣班,自己平时不用心教,倒是希望到补习班捞点外快。我直言她的话片面了,我看到的是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老师在兢兢业业的工作,每个时代都会有非常优秀的老师,而他们却有着不同时代所带来的属性。我们需要的是更客观地理解与解读。
《班主任:以“爱”滋养学生终身发展与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中的段文兰老师用自己的“教育之爱”(关爱、公正、宽容、艺术、细节、平等、敬业)滋养着每一位学生,在文中大篇辐地呈现了学生对于老师的 回忆,在不同人的不同回忆中去提炼出段老师的“教育之爱”。
或许优秀的老师都会有相同之处,那就是“爱”。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最喜欢的是师范的季丽韵老师,因为她对于我关爱,是胜于别人的。就如文中提到的“段老师最喜欢我”,而我也可以说“季老师最喜欢我”,当然这是我的感受,只要一有活动,季老师总是会第一时间想到我,从小特别不自信的我(因为一直在学霸哥哥的镇压下),在师范里播音、主持、演讲……什么活都干了,而季老师总是那个幕后推手,我非常感恩。然而,印象最深的是小学的谢舍翠老师,她的无私让我记忆犹新。记得小学三年级,一次活动中,我把裤子弄湿了,可家离学校很远,家在乡下,学校却在城区,来回得两个小时,谢老师二话没说,把我带回家,换了她家女儿的裤子给我,还帮我洗了脏裤子,羞涩的我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说出口。
已为人师的我,如果遇上这样的情况,会如何处理呢?或许我的第一时间是给家长打电话,让家长送衣服过来换,遇上没有时间送的,再与孩子沟通好后,在孩子允许的情况下换上别人的衣物。时代的不同,一定会形成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老师对学生不求回报的“爱”。
或许我们的生活中不缺乏教学优秀的老师,他们给你带来的是优异的学习成绩,然而在十年、二十年后,我相信我们能记起的更多的应该是老师对我们的“爱”。不,我能仅仅用“爱”来形容,是一种老师这份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
李教授提醒我们:我们现在的阅读写作要有新的视角、新的主题、新的语言和新的方法,是否会更为丰满?
在学生的回忆中段老师,是丰满的生命牧者,而同时学生也应该成为段老师生命中的牧者。
那些存在在我们生命里的牧者,他们都拥有着一般老师没有的独特性,他们会与学生交流,他们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他们在做着自己认为理所应当的事儿,却同时成就着自己。而今,有太多的老师感觉到,自己的用心,孩子却感受不到,您是否想过为什么?一个生命的牧者,一定对“生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相信眼前的孩子是善良的,他们坚信眼前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珍惜与眼前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相信眼前的孩子是促成他们成为生命牧者的至关重要的存在。
我太赞同李教授对林小燕老师的访谈中所提炼的《班主任专业发啊呢需要怎样的支持力量》提到的“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可以有内驱力,可以有不断的自我更新”,而这“内驱力”中一定包含着学生所带来的力量。班主任的专业力量需要专业的引领,做为“上天入地”的班主任,那“上天”可以自我成就,专家引领,“入地”必须更真实地与学生“打成一片”。无论是理论专业的推进,还是实践的推动,都在成就的是“老师与学生”,在我看来,这两者更像是共同体,是互进互利互学互长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