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行走在幽长的田间小道上,徐徐清风拂面而来,甚是舒适。三月的油菜花铺满田野,一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紧紧相连,形成一片金色的花海,在蓝天白云和明媚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金黄,金灿灿,像天上闪烁的星,像水中跳动的光……纵横的阡陌便成了她的筋骨,活出一番风姿。不远处村庄那头响起阵阵锣鼓声,伴随着熟悉的黄梅唱腔被和煦的春风夹裹着,一并传入了我的耳畔。寻着这熟悉的声音,我一步步靠近。
偌大的戏台竟搭在了马路中央,只容得行人从戏台下穿过,可以想象过往车辆的司机师傅见到此情此景转而只能绕道而行的无奈心情。我小心翼翼地穿过横竖交错搭建的粗壮钢筋,走到了戏台的正面。田地里,一排排地,坐着看戏的父老乡亲们,最后一排坐着的是熟悉的两尊菩萨雕像,不用说也知道,此次搭戏应该是为菩萨而唱了,这是家乡的习俗,定是哪位有钱人家请来的。裹着头巾的老奶奶,抱着孩子的大姐,其中也少不了皮肤黝黑的壮汉……他们有的坐在戏台前认真的看着,有的则站在高处探着脑袋远远观望、竖起耳朵细细聆听。一丝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使我忍不住停下脚步,参与其中。还是和年少时一样,戏台的一旁总能看见零星站着贩卖小吃、零食、玩具的商贩们。不同的是,装载吃食的工具,小时候是手推的板车,现在是电动的三轮车;相同的是,依旧受小孩欢迎的冰糖葫芦、油炸栀子糕、臭干、辣条儿……看着那些围着老板娘转悠、正眼巴巴地盯着油锅里翻滚的栀子糕的几个小孩儿,瞬间把我拉回了童年,熟悉的黄梅调萦绕耳畔,记忆的碎花裙在脑海中跳动……
“夏村今天唱戏”,“吴村明天唱戏”……还是学童的我们十分关注着唱戏的动态。等到那一天,小伙伴们各自跟着自己的家长跑去看戏。那是一条长长的队伍:老人、小孩、妇女,还有一些壮汉。说也奇怪,小孩是最看不懂戏的,但却是人群中最兴奋的,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列。有时大人们因为农忙而不能去,几个小孩也会结伴前去,不愿意错过任何一场戏。唱戏的台子一般搭在废弃的田地里,因为空旷,故而也给台下的观众留有很多活动的空间,即使人山人海。在戏还没开演之前,我们最喜欢做的就是在那搭台的木棒钢铁间窜来窜去,窜到台后,偷看那些穿着花花绿绿、长袖长裤的戏剧演员们化妆。而真正开演时,一般是见不到我们影子的。大人们此时也顾不上我们,当然,他们也知道我们肯定是在不远处的小摊贩那吃冰糖葫芦,因为不久前才给了我们五角钱。而他们自然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戏台,还不时喝几声彩。我们感兴趣的倒不是那故事情节,而是那唱腔。一面咀嚼着冰糖葫芦,一面“嗯啊,咿呀”地哼着。哪一天若是认真地听完了整首戏,回来定是要演一遍的。尽管再怎么一本正经,也还是会引逗地大家伙儿个个捧腹。
时光荏苒,没想到还能够再次看到小时候的场景,尽管物是人非。此时,我看到了小时候的玩伴儿,一边追在她小孩后面喊着“别到处乱跑……”,一边又拉着妹妹的儿子,迈过田埂;还有邻居家的奶奶,已经有90多岁了吧,一听说村口在唱戏,老奶奶也是十分兴奋,因为她的腿脚不灵便,便硬是央求着儿孙们给她弄了辆三轮车推着过来,可以看到笑容绽放在老奶奶满是皱纹的脸上,眼看着又加深了一道道皱纹,但却好似看到了年轻时的模样。我们,这些曾经的“戏迷们”,都被这熟悉的声音,吸引了过来。看戏的人变了,看戏的心情也变了,如孩童的我们长大了,如邻居的奶奶年老了,但唯一没有变的是:这浓浓的乡味儿,这淳朴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