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我们就是自己反复行为的总和。所以,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由此不免联想到有关学习区的话题——进入学习区也不应是一种行为,而处于学习区理应是一种习惯。
从落笔起,我就要开始培养自己进入学习区的习惯。思索之后马上践行恐怕效果要好一些。我尝试将进入学习区的方法具象化,我的具体方法大概分为五点。金字塔原理有一条是结论先行,但我这五点方法既是目标也是手段。
一.清晰表达
常说内向的人总是处在思考当中。姑且不论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它让我意识到寡言的好处。很早起我就注意到自己有时未免有些话多,不论是对现状的抱怨抑或是对前路的惆怅,全部将其诉诸成了语言,而此时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缺乏实质精神的,它毫无意义,只是嘴唇在机械的一张一合。它无疑是我借恐慌之名行舒适之实的最好例证。
语言是我现有思维习惯的体现,它是我舒适区的产物。踏入学习区之前先开口,恐怕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况且组织语言的方法仍旧需要我去进一步学习。
很多时候在我向他人传达一件事时,总是不能将内容整理清晰,造成了信息接收者的困扰。这在我们每一次开会传达事项时表现的尤为突出。什么时候我可以将一件复杂的事情深入浅出的给大家交代清楚,那我就基本真正学会了清晰表达。
清晰表达同样需要训练。清晰的表达方式,可以用以下三个方法:
1. 按照事件节点,逐层展开叙述
2. 补充必要的条件
3. 重要决策点可以前置叙述
二.保持思维
广泛搜集资料捕捉信息,给自己思考的基础。
我以前总将思考和空想混淆起来,我总以为思考就是坐在那里,手中拿着一个本一支笔,把自己脑袋中的东西挖掘出来。而事实证明基本所有事情都是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况且我自己脑袋里的东西都是过往经验的印象。所以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空想。
从巨人们的脑袋里挖出东西,我们将这些从不同渠道挖出来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讯息加以整理,借助当前任务的需要令自己快速消化吸收,将其二次加工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再糅合我们自己脑袋里固有的东西,最后这个产物恐怕才能说它是思考的成果,而且是粗略思考的成果。
消灭每一个日常行为习惯背后隐藏的惰性思维。
若处于学习区应是一种习惯,由此来评价,我的日常习惯就是生动的处在舒适区的表现。
我一直是一个感觉至上的人,但每一次当我凭借已有的经验或感觉对一件事做出评价的时候,我的结论往往存在偏差。我这种思维惯性或者说思维惰性,从我玩狼人杀中就可初见端倪。我很少能凭借每一轮大家的发言去分析局势,而总是依靠对他人日常微表情的观察去作为评判的标准。这种方式可褒可贬,但是确定的是,我的理性思维着实比别人差了一截,我甚至不自然的去回避通过理性分析得出结论。
保持思维需要我们将自己擅长到习以为常的事情,在每一次重复做的时候都能重新思考——不单纯依靠过往经验判断,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重新解析与思考,真正把一件事做好做透。
保持思考恐怕就是这么一回事,不论你在做什么事,只凭借现有经验就能完成的事亦或是需要外部资源才能完成的事,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永远保持思考,任何一件你熟悉的东西背后总有你还没了解或掌握的东西,别只盯着你会了的那部分,你该从它旁边看看,或从它往下看看,你总发现一点什么新的东西。
保持思维有这样三个方法:
1. 先问三次“为什么”(帮助你搞清楚这事情的逻辑或路径)
2. 学着去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洞察有没有?)
3. 善于运用公司的学习资源
三.树立标签
明确优势,弥补劣势。
有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做一些自己已经习惯的事,或者说能够做好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又本能的抗拒做一些对自己来说毫无挑战的事情。
我们已经在不经意的时候被自己或被他人贴上了标签。以前我把它当作一件“坏事”,因为这种标签一旦贴上,我们在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就会选择让最适合的那个人去做,也就是标签最鲜明的那个人去做。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提升空间是很小的。
但是如今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仿佛把它想简单了。
被贴上标签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我已确定自己现有的被他人认可的优势。总需要做一些相似的事情怎么办?我可以在重复做此类事情的时候二次思维,力求掌握更多技巧,收获更多人脉或其他资源。
而我没被贴上标签的其他部分,意味着我在该方面有极大的学习空间,它们全都属于我亟待放入学习区的部分。
树立标签的方法有三个:
1、清楚自我的优势和定位
2、写出自己想要树立的标签,不要超过5个
3、通过行为来塑造和固化你的标签
四.项目思维
缜密的思路和推进。
关于如何搞好项目思维,有这样三个方法:
1. 项目化管理你的时间
2. 项目化管理你的工作内容/项目
3. 结构化的思考
我将本学期我自己的主要工作归纳为三个版块:
(一)教材编写
(二)互联网+
(三)微信运营
五.敢于承担
主动接手项目,主动为团队做力所能及的事。
刚入团队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在既没弄清自身实力又没了解工作难度的情况下,会接手一些任务,不论完成情况如何,老童从没批评过我,反而总是会鼓励我。
当新鲜血液注入团队之后,我才渐渐明白主动做事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不论现有能力如何,愿意接手任务就表示至少你愿意行动愿意付出,这种品质着实可贵。至于任务是否能漂亮完成,这都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完善的。
至于后者,我们会发现团队日常中总有那么一些小事:开会的时候需要打水烧水、办公室的卫生需要定期整理、一起活动的时候有一些队友没到需要打电话告知......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力所能及之事。经常在团队中做这些事的人,他的团队归属感往往很强,队友对他的认可度往往也很高。
当团队中出现“房间里的大象”即所有人都发现问题,但没有人说出来时,敢于承担就要发挥作用了。在我们这样一个开放度高,彼此认同感强的团队,不管是队友间相互提出问题,亦或是大家对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时,直接拿出来讨论往往效果最佳。
综合来说,敢于承担有这样三点:
1. 主动承担边际模糊工作(前提确保本职工作要做到位)
2. 敢于破局
3. 菜粉心
结语
如果我仍凭借惯性思维去完成这项“作业”的话,我写出来的东西恐怕会是假期里写过的个人总结的重复。
但是现在我把它作为踏入学习区的第一步了。我选择去训练搜集信息的技能,动笔之前先查阅了相关资料。如此我发现,在广泛了解他人观点及概念背后逻辑的基础上,我再去思考这件事的时候,才能思考的更深入更具体。相信如此循环往复,我便能逐渐积累自己对事物的理解,继而二次思考打开思路,培养自己处于学习区的习惯,而非把自己放在舒适区的内容整理出来再贴上学习区的标签,冒充学习区的产物。
只是无论我们说多少或写多少,不去做,仍旧是虚妄,仍旧是借学习区之名行舒适区之实。
注:方法论来源于《腾讯人的自我训练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