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周末父母》戳中很多年轻爸妈的痛点。一开场的情节真的非常扎心:在商场,因为总总,轩轩坐在地上开始耍赖,嚷嚷着妈妈是个骗子,引来路人质疑两人关系。不管妈妈怎么解释也没有人相信她,因为她连孩子的身高也回答不上来,最后被人当成了人人喊打的人贩子
爸爸匆匆赶到向众人解释,孩子确实是他们夫妻的,至于不了解孩子的身高是因为平时都是丈母娘照顾孩子,他们只是在周末把孩子带回家,围观者这才明白眼前这对夫妻就是时下最常见的“周末父母”。
就这一开场,显露出了很多问题:当妈的还是少女生活,确实看不出来像个妈;人是和孩子在一起,但只顾自己买衣服,孩子根本没有参与感,根本不能算陪伴,或者应该叫孩子陪妈;让孩子陪妈也行,但明明答应了1分钟后去游乐场,却出尔反尔,也难怪孩子有情绪。当孩子的,在后来的剧情里还能看见,这么大的孩子吃饭、上厕所都还要人看着,祖辈的宠溺痕迹很重;当爸的是把母子争执平息了,但只能算委屈求全,典型的治标不治本。
这样的事件虽然刺激到赵佳妮把儿子接回身边,但“回归”之后的孩子的生活问题、工作与家庭冲突连续地爆发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爸妈加入“周末父母”的行列。所谓“周末父母”,即双职父母会把孩子交给亲人照顾,到了周末才接回家中,寒暑假更是把小孩长留在亲人家里。只有在周末才有时间接孩子回家的父母很无奈地充当了“周末父母”,而他们的孩子也被纳入了“留守儿童”之列。
幼时父母缺席的印迹,影响孩子一生
0-3岁时期是人生第一个非常重要心理发展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个阶段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成年后的各种情绪、情感模式等都具有里程碑性的重要度,成年人几乎每一种性格缺陷都能从婴幼儿成长过程中找到原因。
从婴幼儿心理成长的角度可以肯定地说:无论代养人如何优秀,亲生父母自己带养孩子的作用和重要性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婴儿从出生起,将陆续经过与母亲连心、个体分离、认出熟悉人与陌生人、认知片面妈妈与完整妈妈等重要阶段,这期间亲生母亲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果在这个阶段中婴儿频繁连续地接受妈妈、代养人之间的交替更换,会在婴儿内心埋下安全感不足、高分离焦虑、依恋关系异样等等印迹。一些常见的爱哭、焦虑、敏感善妒现象,或是放纵娇蛮、自暴自弃等极端行为,都与孩子安全感不足、分离焦虑等有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长环境的变化对孩子是很可怕的事情。婴儿从出生起就拥有完整的情感系统,养育环境变化、养育人变化等都会扰乱这些系统,导致孩子今后跟外界特别是跟父母之间的交流、情感、语言和行为习惯等都会出现连带印迹。
这些印迹随着孩子长大,极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导致孩子长大后在自我安全感、亲密关系模式方面有极大隐患。说白了,小时候父母贪图省事,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在今后自己的情感关系、婚姻关系中出现障碍,也很有可能在孩子今后的自信、自立方面出现负面印迹,影响孩子终生的幸福。严重的是,这些问题一旦形成后再做调整、再做扭转都将是很难的,父母们万万不可小视。
另外,很多孩子是小的时候交给隔代父母代养,大一些后父母再接回身边由自己带,那么当孩子“回归”的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问题,可能会成为困扰双方并贯穿今后几十年的问题。从心理根源上讲,只有在婴幼儿期间就曾给予过孩子足够的关怀、爱抚的父母,才能在孩子稍大一些后,在家庭中收获和感受到孩子足够的信任与依恋感,才有可能在今后的长期相处中,拥有和谐、得当的亲子关系。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没有意识和记忆,怎样都行,会把教养孩子的关键期向后放在4、5岁时学习各种才艺、放在上学后报名各种课外补习班上,其实这是很大的认识错误。无数心理研究以及案例都表明:假如没有良好的幼年母婴关系做基础,孩子日后学习越是刻苦,可能导致的心理疾患风险就越高!
陪伴孩子不在数量而在质量?
在围观“周末父母”的难处后,剧中刘恺威饰演的于致远因为一句话又引发了更多家长的探讨。为阻止妻子将孩子带回身边的想法,于致远用“陪伴孩子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来妻子,这安慰样的“育儿”理念引发了不少争议。
但什么是“质量”?现在很多父母都是“机”不离手,那是否放下手机全心陪着孩子玩就行了?父母只是提款机和玩伴吗?父母不也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吗?而作为导师的父母,孩子是否愿意听你的,与亲子关系是否亲密健康直接相关,而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又需要由相当“数量”和“质量”的陪伴来培养。正是父母与孩子的总总特殊关系,谁都无法取代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地位。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处在什么情况就做到哪种程度吧,然后就像剧中的父母接纳自己,孩子暂时又送回去姥姥姥爷带,同时也勇敢继续学习继续前进。我们学习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好,而是因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