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消费金融,通常大家了解的是房贷、车贷、装修贷等,今天业内美女阿玲就此话题和我们进行了知识分享。
首先消费金融公司主打的客户群是做消费分期的次级用户,因为资产或信用问题,他们可能是一般银行不愿接待的客户。这类客户特点是分散、数量大、风险高,而消费金融公司的运作模式是以大数据进行客户筛选、风险控制,以高收益来消化少数客户的坏账风险。
他们进行风控的水平的确很开脑洞,常规银行会审核银行流水,审核资产,房子啊车子啊什么的。但互联网金融企业因为是无抵押放贷款,他们也许会关注你的收货地址,上班地点等信息,通过其他专业公司提供的GPS定位服务或你的各种app使用情况,他们能够验证你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信,从而判断个人信誉如何。简单的说,就是通过你在网络上留下的各种痕迹以及他们能够获得的任何信息,建立数据模型,通过大数据计算并判断出你的信誉度,从而达到安全放款的目的。
因为这样的贷款平台是面向全国,据说每天的申请量达几万笔,但通过模型筛选,真正获得放款的人只有5%。想象一下,你的网络购物记录能够透露你的资产状况,你的水电气费及时缴费与否,也影响到对你资信水平的判断。网络时代,再无绝对隐私!
最近自己也常常接到银行电话,说我是优质客户,可以凭一个身份证拿到十几万贷款,利率4.8%,且不说这些是否真实信息,自己是否有贷款需要,仅仅从还款方式上就值得注意,这类贷款是按月连本带息进行偿还,你实际面临的利率可能远远高于4.8%。
还有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金融app通常一年期利率可以达到7%—9%,甚至4年期产品能够达到12%乃至更高(目前业内赫赫有名的陆金所三年网贷利率8%),这样的投资利率,如果能够稳健经营下去,在楼市疯狂股市受伤的现实中,无疑是普通消费者跑赢通胀、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最好选择。只是存疑的是,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是否能够做到科学可持续发展?能否保障投资者资金的有底线的绝对安全?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将消费贷款先打包,再分割成若干份分散销售,是否能够降低整体风险?这都是值得探究与讨论的话题。
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其对大数据的使用让我们这些传统企业耳目一新,我们应当学习其深挖数据潜力,从不同维度开拓创新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对其数据买卖使用是否侵犯客户隐私,相关运营是否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存有疑问。对于消费者来说,注重企业资质与实力的前提下,少量参与相关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可能是目前普通投资者不算尴尬的选择吧。
2017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