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张世杰。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
“报~~~~~~!”
这一声如同雷鸣,打破了临安府(今杭州)长久凝聚沉闷而忐忑不安的氛围。
“元军逼近临安!”
“啊?!”群臣慌错不安。时任丞相陈宜中正要派人议和,被张世杰奏请太皇太后阻止。议和乃缓兵之计,并非实质。
于是张世杰请求转移皇帝,皇后,太后三宫东入海上,自己留下与文天祥合兵背水一战。太皇太后一边派人拿着传国玉玺前去议和,一边暗中差遣江万载护送宋端宗、宋怀宗二王逃往浙江金华。
没过多久,议和失败,元军攻取临安府(今杭州),宋恭帝和太皇太后被俘,并至大都(今北京)朝见忽必烈。
张世杰率兵退入定海,后随二王退入福建福州。因时右丞相陈宜中为迁都事,杀殿前指挥使韩震,引起殿前司左翼军兵叛。左翼军统领夏璟联合蒲寿庚(泉州穆斯林船王,已通敌),连续挫败宋军。
张世杰护二王至泉州,被蒲寿庚“闭门不纳”,无奈率残部继续南下,逃往广东。临走时,借口宋军船资不足,将强征蒲寿庚两千余艘,抄没家产以充军资。暴怒之下,蒲寿庚屠杀留守泉州的赵氏皇室宗亲约三千人,以此泄愤。
(二)
陆秀夫。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
二王已在江万载的护送下秘密逃亡金华,张世杰已准备与文天祥合兵背水一战,此时的陆秀夫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前往临安城外的元军讲和。不想尚未达到元军驻地,元军就反悔了。
不久,临安府被元军攻破,宋恭宗和太皇太后被俘。
待被暗中送出城的二王到达温州后,陆秀夫和苏刘义便一同前往,追随而去。
随后派人召回领兵作战的陈宜中和张世杰,商讨当时的情况后,决定继续抗元,并共同拥立七岁的益王(宋端宗)于福建福州,改国号为“景炎”。
陆秀夫长在军中,熟悉军务,时任丞相陈宜中便经常与他商讨国事。后因某事与之产生分歧,陈便暗中指使谏官弹劾陆,陆被贬。张世杰得知此事后,便和陈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让谏官弹劾人?”陈听后心中踹踹不安,不久便召回了陆。
(三)
文天祥。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
这一年,一直在外领兵抗元的文天祥被丞相陈宜中召回“退守余杭”,任临安知府。其手下一杆忠臣良将接连战死于沙场,不久,宋朝庭决定议和,陈宜中、张世杰也走了。
文天祥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并被派往前线元军和谈。
文天祥以其卓越的文才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针锋相对争论。伯颜发怒拘捕了他,带着随同他的一杆人等囚禁在镇江。
不久,文天祥在其侍客杜浒等帮助下,于夜间逃出镇江。后三番几次被元军追捕,都被侍客杜浒以重金贿赂元军首领逃脱,饥饿难耐时也是由侍客杜浒向樵夫乞食而活。
最终安身至高邮(今扬州)雇二船夫,泛海抵达温州,会合二王。
(四)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
宋端宗于雷州湾(今广州)薨,陆秀夫立卫王于冈州(今广东新会),史称宋怀宗,改元祥兴。
张世杰率兵南下,驻守崖山。
文天祥于广东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
(五)
张世杰。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
蒙军汉军统帅张弘范率兵至崖山。
此时属下建议张世杰何不先占据出海口,进可攻,退可守。张世杰一声叹气道:“长年征战海上,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现在该和元军决出胜负了。”
随后张世杰下令烧毁陆上临时集市与房屋,将所有船只捆绑在一起搭建水寨,所有士兵驻守船上,以作死守之策。
张弘范围困宋军,断粮水,宋军饥渴难耐,捧海水饮用,腹泻肚痛者众多,然张世杰率苏刘义等将领每日大战。
张弘范派张世杰侄子于军中劝降,张世杰坦诚相待:“我知道投降后,能升官发财,但我死忠宋廷的心是不可动摇的。”
二月二十日,张弘范下令总攻,蒲寿庚舟师配合,终于突破宋军外围防线,冲入水寨,大破宋军。张世杰退守宋怀宗乘坐的船,企图带领小皇帝突围,混乱黑夜中大雨横飞,不想皇帝投海死国。
战斗还在继续,来不及伤感,张世杰立即安排苏刘义长子断后,带领杨太后和残部顺利突围。
张世杰想问杨太后赵氏余脉,再立君王之事,不想太后听闻宋怀宗投海死国,心焚神伤,也投水追随而去。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
将士劝张世杰登岸,心灰意冷的张世杰,望着茫茫无边的大海,无可奈何地叹息道:“不必了。”
说完便登上船楼,点香祝道:“我为赵氏,已尽毕生之力,君亡再立,立而又亡。这是天意啊!”
不久,漂泊在海上的张世杰突遭飓风,大风雨中溺卒于海陵岛(今广东阳江)。
风浪将张世杰遗体吹到了黄杨山下,当地群众为感怀这位忠臣良将便将其葬于黄杨山(今珠海斗门)。
(六)
陆秀夫。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
崖山。
张世杰下令烧毁为皇帝搭建的临时集市,身为右丞相的陆秀夫请宋怀宗迁往水寨,住在中军的船上。
二月二十日,张弘范分兵四路围攻宋军,张世杰与苏刘义死守不成,防线遭元军突破。黑夜中的滂沱大雨更为战斗的混乱带来一丝不详的预兆。
张世杰与苏刘义退守中军,调遣精兵企图寻找到宋怀宗和杨太后,夺船而出。
眼见宋怀宗的御船大而笨重,被其他船只围困,不便突围,张世杰便改乘小船前去接应。
嘈杂声中,陆秀夫完全听不见接应人的呼唤,风雨大作,夜黑浪大,一向中军大船前突显小船数艘。陆秀夫心中怀疑不免有诈,恐是元军深入,直捣黄龙。
“宋不可再有靖康之耻!”陆秀夫内心决绝,随后便抽刀逼向自己的妻儿,为国而溺。
“陛下,事已至此,陛下理应为国殉身,恭帝之事,不可重蹈覆辙!”陆秀夫更好朝服,手杖配剑,跪拜在宋怀宗面前说道。宋怀宗吓得哭作一团。随后陆秀夫为宋怀宗系上国玺,抱着幼帝投海殉国。
仓忙中,张世杰护杨太后突围,残军退收崖山。噩耗传开后,崖山十万军民纷纷投海殉国。
陆秀夫曾在海上的时候,将二王(益王,卫王;即宋端宗、宋怀宗)的事都详细地记述下来汇成一书,并将书授给礼部侍郎邓光荐说:“如果你侥幸不死,就把这书传出去。”
(七)
文天祥。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
文天祥被俘于元军中,见张弘范不行跪拜礼。张知其文才,感其节气,一直对其优待,常行笼络之事。
张弘范即将围困崖山宋军,也将文天祥押至崖山,见张世杰侄子劝降不成,便请文天祥修劝降书一封给张世杰。文天祥反问道:“我不能保卫父母,岂能教他人叛离父母?!”张仍数次逼迫。
文天祥无奈,便手书了一封给他:《过零丁洋》(今珠海外伶仃岛)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崖山战后,张弘范宴请军士,对文天祥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八)
宋恭帝,被俘至大都,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享年53岁。
宋端宗,受惊薨于雷州湾(今广州),得年9岁。
陈宜中,屡次不战而逃,后逃至交趾国(今越南)。
苏刘义,苏轼第八传孙,后立赵氏宗亲于顺德(今广东佛山),被元军剿灭,死节殉国。
杜浒,同文天祥被俘,后死于五羊城(今广州)狱中。
蒲寿庚,世代得以元朝重用,明代朱元璋念起受宋恩亦反节之事,下诏其后世“余孽”充军发配,“世世无得登仕籍”。其作古百年的尸骨也被当地民众挖出“鞭策三百”。
张世杰死后,在战乱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辗转至天台避难,因此他的后代在天台定居下来。天台百姓在他殉国后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从此这里便成了张家的宗祠。
陆秀夫幼子,陆自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陆率众在爪哇北部沿海三百余里的顺塔地方,自立为 顺塔国王。明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顺塔国曾遣使贡方物于明王朝。
文天祥,后不从忽必烈招降,从容就义,死节殉国。妻女在元宫中为奴,两个女儿后来随嫁到甘肃。
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史称“宋末三杰”。
(九)
礼部侍郎邓光荐没死成,跳了两次海都被元兵捞起。
劝降,拒绝。
带着陆秀夫委托给他的书籍,同文天祥一起前往燕京。没想半路上得病,便留在了金陵(今南京)休养。
蒙元知其有文章之才,并非有治国之才,留着无用,杀了不平民心,便放了他。
邓光荐回到了那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不死心的他联合宋朝遗臣承节侍郎赵时从、大理寺丞龚行卿等筑茅草隐居于黄杨山第二峰腰,取名“金台精舍”,取春秋时燕昭王于易水筑“黄金台”以召天下仕之意。
邓光荐等人于黄杨山筑舍也自比贤士聚会,以读书吟句为名,密谋抗元为实。
后赵氏后裔将“金台精舍”改名为“金台寺”。
当代隐士熊逸曾说: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
难怪后人有这么一说:崖山之后无中华。
这一次,他们都以生命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