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今年五月份的时候,读到了一本叫《终身成长》的书,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人的思维有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之分。
这个月,我在『得到』上又订阅了一门叫做《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程,主理人是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老师,通过专栏学习,我对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有了更进一步认识,我甚至发现,几乎生活中所有关于自我的消极情绪都有思维上的问题。
陈老师把固定型思维又称作防御性思维,并将其具体细分为三大类: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下面具体说说,我们在生活中都是怎么成功入坑的,以后工作或者生活中不幸宕机,检查一下,兴许自己就能调整好自己。
僵固思维
僵固思维的特点是认为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能力也就这样了。在这样的潜在假设下,人们会不自觉将所有注意力放在努力证明自己上,身上有很重的“自我”的包袱,总在试图维护自己“脆弱的高自尊”。
那么,为什么人会发展成这样的心智模式呢?这很可能与小时候家长和老师对我们的夸赞方式有关。
当老师表扬孩子聪明时,他不自觉地暗示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取得了好成绩只是证明你聪不聪明的方式。
当老师表扬孩子努力时,他在暗示这样的心智模式,人的能力不是相对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成年后,我们有可能继续带着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当真实世界与我们有冲突时,我们还责怪世界待我们太薄,殊不知,有可能是我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角度就是错的。
如今,在工作中,当领导夸奖你这项工作做的不错时,你一定要提醒自己,这是用心去做,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本来就聪明,就厉害,这样才是秉持一种动态的、灵活的应对方式,一种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视角。
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既包含对世界的应该思维,又包含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我们试想一下,当客户拒绝了我们的提议我们内心涌上的消极情绪,以及自己没能完成一项特定任务后内心的沮丧,其实都有应该思维出没的身影。前者是内心认定,我们这么努力准备,客户就应该接受提议;后者则认为,我本应该完成得特别漂亮,但我却失败了。
应该思维的本质,就是不接纳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的既定规则,而且,当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我们会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说的更透彻一些,应该思维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暴政”,让我们在既定规则的压迫下难以找到自我,导致我们在面对现实时丧失了很大的自主性。
客户拒绝了你的提议,你回去修改再重新沟通不就好了,暂时的失利,正是现实给你的反馈,让你可以做出调整。自己没能完成特定的任务,也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想想究竟是哪块做的不到位,还有没有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你看,这样的思考方式不就给自己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感了吗,我们一直是有机会选择看待事情的角度和做事方式的。
绝对化思维
我们人类都拥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其中一种就叫做“抽象化思维”,而绝对化思维,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
比如,你失恋了,感情上受伤了,思维很容易就滑向了“我这辈子再也找不到真爱了”。
再比如,你被老板骂了,领导说你这件事做的太差劲了,我们也很容易萌生“我能力实在太差了,我根本没办法胜任这个工作”的想法。
其实,这两个想法都是绝对化思维的实例。
而且人们抽象化的思维能力很是厉害,有这么三种玩法:
第一,将伤害永久化,也就是认定这件事情会一直发生;
第二,将伤害普遍化,从眼前这只乌鸦黑,推理至天下乌鸦一般黑;
第三,将伤害人格化,就是觉得这些不好的事情都是针对我的,我好像天生与老天爷相克,都是我的错。
绝对化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利用这样的“抽象思维方式”,将自己与可能的,注意是可能的、潜在的危险隔离,然后把自己的生活封闭在真空中,让我们再也不敢接触现实,也就失去了从现实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僵固思维、应该思维、绝对化思维,这三种防御型思维,都是限制我们自我发展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经验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要发展出一种能够容纳变化的思维方式,这样才有利于自我发展。
你也许好奇,如果我有三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又该怎么办,以后我会继续分享,不过我觉得,单单是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问题,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思维对于我们的“暴力统治”,你会觉得,这也不是不能改变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
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开放心态,与真实世界互动,在错误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你想要的生活都会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