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课题组开始活动,颍上五中高杨老师和八里河中心校李治强老师进行了《台阶》同课异构。
以同课异构为抓手,以研讨促教学
春风又度,草青花艳,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举行了钱梦龙导读艺术课题的又一次活动。这次活动由八里河李治强老师和颍上五中的高杨老师联袂执教《台阶》。
《台阶》是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人物”单元的第二篇文章。两位老师不约而同都有基础知识积累、整体感知、了解人物、回忆自己父亲让自己难忘的地方,都有拓展延伸。只不过处理的方式不同。在基础知识积累方面,李老师是展示几个词语,让学生读课后词语,多媒体又展示两三个,让学生读拼音,读解释;高老师是展示很多词语让学生朗读,并听写两个词语,没有词语的解释,也没有使用。也没有让学生就听写的两个词语和文本内容联系起来,将其作用再进一层,达到一箭数雕的目的。在解决整齐内容感知时,高老师采用了钱梦龙老师的“曲问”艺术,不是直接让学生复述文章故事情节,而是让学生试着“用父亲和台阶”来说一句话,说得越多越好。这个是话题的提供,就这个话题,学生可以说出很多内容:父亲嫌家里的台阶低,想要建造好台阶的房屋;父亲为了造台阶,攀山越岭砍柴卖柴,积累一角角毛票;父亲为了造台阶,磨破了一双双草鞋;造台阶时,父亲精力旺盛,半夜起来踏黄泥;年轻的时候造台阶,父亲能挑起几百斤的青石板,新屋落成了,为了造九级台阶,父亲把腰闪了;新台阶造好了,父亲老了……说之后老师可以总结:想造台阶,为台阶做准备,造台阶,台阶造好了,父亲老了。连起来似乎就是有这么一个父亲穷其一生造台阶,台阶造好了,父亲老了。这个部分,两个老师,一个处理的中规中矩,一个处理的过于急躁。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的评价性语言单一,没有进行概括,总结方法,起到学生知其然,老师让其知其所以然,体现老师的指导性,从而体现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然后解决到底哪些细节让让我们难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是怎样的一个父亲?这个环节应该是重点,两位老师都有涉及,李老师有品读,但是少了揣摩,高老师对于细节几乎没有涉及,只是解决人物是怎样一个人物这个问题,不够深入,没有体现语文的特点。
最后,作者创造父亲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明白,他不只是“我”的父亲,他是小说里面的人物,他是一代农民,作者对这农民的情感是复杂的,从细节的展现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师都有涉足,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不过有点越俎代庖了。应该让学生说。
对于课文的理解,讲究三进三出,每次进出都要考虑层层递进解决问题。通过反复咀嚼,品味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不宜浮光掠影,点到为止。
以课题为平台,以研究促成长
《钱梦龙导读艺术》课题申报成功以来,我们在顾问刘元立校长的指导下,开始阅读和钱梦龙导读艺术有关的书籍,了解导读艺术的提出,滥觞,成熟,从而认识到三主三式的优越性,即可操作性。既然钱老能从一个后进生慢慢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教育大家,和他长期坚持自学和读书有很大关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有疑问就拿出来大家讨论,老师指导,让有疑处无疑;老师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从而深入文本,在看似闲笔处发现文字最奇崛,处处有玄机,让学生发现汉语言文字独特的美丽。这就显示处教师看起放手,实则对文章见解高屋建瓴,对内容烂熟于胸,才能做到了然无痕,实则运筹帷幄。(补充实例)
钱老以他亲身实践体会总结出来的“导读法”,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必须垮上的第一个台阶,然后,我们通过开展自读课,教读课,名著导读课三种课型的实践,讨论,思考,最终在钱老的肩膀上总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达到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有意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思想,改变以前以为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满堂乱问的牵引方式。减少了无效提问,变“提问题”,为提供“讨论话题”,让学生围绕文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说出对这一话题的理解,而不是一个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避免了多元化的滥用,避免了琐碎问答放羊式的教学,促进了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养成。真实贯彻孔子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理念。
没有这一课题的开展,我们不会静下心来阅读理论知识,不会用公开课来逼自己深入思考,不会在研讨中,茅塞顿开,互相学习,不会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总结教学策略,也就无从谈起从一个教书匠慢慢开阔眼界成长为当之无愧的先生。无论从学识的量变,还是到教研能力的质变,我们依托课题,都有所进步。草青花艳,各有所成。
以导师为榜样,与同伴共进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