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写了三个月的文章,69篇原创作品,看了《高手修炼手册1:系统,灵感和技能》,我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
为什么要写作,而且持续创作呢?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的答案,之前最打动我的一种说法是:
写作是可以把自己单位时间重复出售很多很多次的极少数的技能之一,且入门代价非常非常的小。
今天,看了斯科特·亚当斯的创作经历,又刷新了我对写作的看法。
亚当斯是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又写博客又写书,特别的高产,且自成体系。其漫画同时在65个国家,使用25种语言,超过两千家报纸转载。
这样的人不多吧?可是,亚当斯原本只是个坐办公室的白领,这样的人很多啊,他是怎么做到的?
刚开始,亚当斯是一边工作,一边业余写作。这种写作,给他带来的物质回报非常少,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当时,女友问他为什么要干这事?亚当斯对此是无法回答。
亚当斯现在总结,他做的这个事情,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
“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
这种实诚,很触动我。这里的“目标”,指的是你做这件事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成功了就有回报,失败了就算白干。我现在每做一件事情,尤其是学习一门技能,就会不自觉地问自己:“我做(学)这个事情有什么用呢?”
可是,学一门新技艺,在你还没完全学透彻之前,天知道它有什么用呢?
现在的写作,我就有这样的尴尬。有一段时间,就围绕着短期的“目标”在转——把很多注意力投入到阅读量上,更准确而言,是粉丝的数量。哪天被别人取关了,会觉得有点小失落;有人关注了,就会有点小兴奋。
可是,这些真的那么重要吗?
很多人所关注的公众号,其实都不看的。我获益良多的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该作者也提到,打开率(打开率=点击打开链接的次数/群发关注者的人数)也是一路下降,现在差不多平均12%左右。
我就特别认同“发展系统”这说法。即便是我写了那么多篇的原创。很多身边的朋友都说我是“作家”,“很厉害”什么的。事实上,我现在什么也不是,很多时候,对着电脑,我也会有思想枯竭的时候,并且这还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毕竟,天天写,哪有那么多新东西可写呢?还有,随着写作次数的增加,对自己作品水平的要求也变高,写不好,我都不好意思拿出手。
可是,如果不是从具体目标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发展系统的角度来看,我写作前的挣扎,写作时的枯竭,抓耳挠腮,这些都可以成为自己写作系统的一部分啊——感受“挫败”,也是丰富系统的一部分,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经常嚷嚷着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可轮到他本人呢?一点小苦小闹,就足以击溃很多“大人们”的耐心!
思想枯竭了怎么办?即便有了想法,如何表达,也不是说一下子就能表达出来的。很多想法会一下子冒出来,很快也会转瞬即逝。对我来说,逼着自己把它写下来,凝固住,修改成文……这个过程,会有很多的纠结,很多的不畅快,这恰恰是外人所感受不到的。
又,文章发表出去,读者的反馈,肯定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喜欢的。这点我特别有体会,很多次本以为我自己的文章,都耗费了三个小时以上的心血,且来回阅读修改五六次以上,自己越看越是满意,已经无可挑剔了……可发表后的反馈呢?
大多时候,波澜不惊,平静如水。
现在我想通了。这是自己的事!别人没义务一定要给你正反馈,能打开瞄一眼,已经是很大的照顾了。所以,最好的心态该是把别人的赞许,当做是意外的赠与。这就免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负担:哪怕我有时写不好,我也照样写。因为——
创作动力的核心来源,是“自燃”的。别人的赞许,是额外的补充。
这些,是我在不断创作中,自我发展“系统”得出来的,真真切切的体会。这些,也都最终会服务于整个“系统”,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多次自我完善文章后,有时,压抑的心情会得到了释放,开心、幸福就接着而来,时不时遇到一些意外的打赏,更是兴奋不已——随机的奖励会很容易让人上瘾的。话说,要是想着靠这点打赏发家致富,那也太天真了……
即便如此,我更佩服的是,亚当斯、万维钢老师,都有这样的气度——很多年前,默默无闻时,就是愿意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这上面,哪怕未来遥遥无期,哪怕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依然不计成本地投入——
现在我所缺的,正是这种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