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杰
在书房的书柜上,摆放着一尊半身塑雕。塑像原来放在老家的旧房子里,前些年我们一家在县城安家定居了下来,塑像也就被郑重地从老家请到了新居,摆放到了书柜的上方。
塑像是安放在一个有些陈旧的木制玻璃镜框里,塑像高约20公分,雕塑的是一位老人,身穿斜布扣蓝色上衣,圆润的脸庞,高挽的发髻,额头上几条抬头纹,慈祥的目光凝视着前方。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母亲对我们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奶奶,奶奶她善良、开朗,和睦乡邻,乐于助人。可惜的是,在我们还没出生的时候,奶奶就早早离开了,没能让她老人家享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每当说起这事,父亲总是长长的一声叹息,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这尊塑像是父亲亲手雕塑的。父亲用自己的手艺,把老母亲的音容笑貌保留了下来,也藉此来纪念劳苦一生的母亲。
奶奶出生在清朝末年,一生经历过民国和新中国创建初期。那是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八年抗战、解放战争、国民党抓丁败退台湾和53年反攻大陆,一个个历史事件在东山这个偏僻海岛轮番上演,一个个平凡的家庭,也随着历史的车轮沉沦起伏。
那个时候,家里一贫如洗,生活艰辛。母亲是自小从城关抱来的童养媳,在父亲11岁、母亲9岁的那一年,爷爷就因病去世,翌年,曾祖父也不堪失子之痛,撒手人寰。留下一家孤儿寡母,艰难度日。接连的生活变故,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一家的生活重担压在奶奶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身上,但这并没有压垮一家孤儿寡母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母亲说,那一年过得格外的艰难。眼看年关临近,家里的生活还无从着落。
那个时候,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在祭拜祖先神灵的时候,都会用到一种纸制的红花--饭春花。为了生计,父亲从会摆坛手艺的四叔公家里,求来摆坛制作纸人剩下的红纸边角料,又从山上折来细竹枝,利用家里的剩饭,在竹枝上粘制出了一朵朵饭春花,再插到一个萝卜上,拿到村里的祠堂前去卖。
“饭春花,卖饭春花,一朵饭春一个铜板。”声声稚嫩的叫卖者在乡村回响。褴褛的衣着,瘦弱的身躯,这样一位贫苦的孩子叫卖饭春花,引起人们的关注。父亲说,那年的饭春花特别好卖,不到半天功夫,三、四十支的饭春花就销售一空。靠着这些铜板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一家人艰难地度过了这个春节。
迫于生计,在奶奶的安排下,母亲到山后村的舅公家放牧耕牛,父亲到前马村的姑母家去耕作务农,奶奶则跟着村里的客头,远渡重洋,过番到新加坡去做帮佣,打工赚钱,维持一家人艰难的生计。
从此一家三口远隔重洋,各奔东西。奶奶只能通过往来的乡亲打听一双儿女的消息,奶奶也曾经动过把一双儿女接到南洋的想法,但最终却被族亲劝阻而未能成行。父亲说,那段时光是他最煎熬的时候,终日思亲不见亲,只余泪满襟。这也激发了父亲更加的求学上进,利用农耕的空余时间,自学读书,《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春秋》、《史记》、《四书》、《五经》,父亲如饥似渴,几乎把姑父家里的藏书读了个遍,这也是父亲一生当中学习知识最多的一段时间。
一年后,禁不住对儿女的思念和牵挂,奶奶终究还是回到了家乡。奶奶深有感触地说,在外千般好,还是不如回家的一日团圆啊。从此,一家三口又过上了团圆的生活,虽说苦点累点,但也其乐融融。
到了父亲十五岁的那一年,奶奶把父亲叫到了面前,郑重地对他说:“孩子,你现在长大了,常言说得好‘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咱们家的困难你也知道,你也到了该去学一门手艺,承担起家庭责任的时候了,就跟着你二伯去学做碗料手艺吧。”就这样,在奶奶的安排下,父亲跟着族亲二伯拜师学艺,开始了一生从事碗料(剪瓷雕)工艺的工匠生涯。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贫困艰辛的家庭生活,让父亲多了一股吃苦耐劳的韧劲,他一门心思投入到学习技艺当中。学习剪瓷雕,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绘画和雕塑造型基础,也许是自身天份,也许是后天的勤奋使然,父亲很快就学习并掌握了剪瓷雕以及绘画、雕塑技巧,并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家乡颇有名气的一位剪瓷雕师傅,并帮助奶奶减轻了家庭重担。
父亲学艺有成,转眼也到了22岁的年纪。在奶奶的撮合和操持下,父亲、母亲举办了隆重而又简朴的婚礼。母亲说,他们结婚的那个时候,家里还很贫困,奶奶从邻居的家里借来了红纱帐、大红棉被,那祭拜天地的猪、鸭、鸡、鹅,都是自家养的,瓜果蔬菜也是从自家地里种出来的。结婚那一天,许多远近的亲戚不辞徒步辛劳,纷纷赶来表示祝贺。父亲说,这是奶奶最忙碌而又开心的日子,看着儿女终于长大成人,奶奶也了却心中的一桩心事。
父母亲结婚后,就迎来了新中国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东山岛解放,国民党败退台湾,又于1953年从东山岛反攻大陆,打响了震惊中外的东山岛保卫战。特别是国民党败退台湾时,父亲差点被抓去台,“五三”年战斗打响时,父亲又险些丧生于战火。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迎来了东山解放的新的历史时期。然而,就在建国初期的国家大困难时期,生性乐观、开朗的奶奶,把不多的口粮让给了儿孙,以水充饥,在那个缺医少食的年代,没能忍受住病痛的折磨,终因罹患水肿而病逝。
奶奶的突然去世,让父母亲顿时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想着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日子,父亲忍不住悲从中来,泪湿眼眶。如何留住老母亲的音容笑貌?父亲取来了雕塑用的高岭土,就在奶奶的灵堂前,看着奶奶的遗容,强忍泪水,一下一下,仔细地雕塑起来,在众人的眼光中,雕塑成了这一座奶奶的塑像。父亲用自己的手艺,把老母亲的音容笑貌保留了下来。
至今,奶奶的塑像一直摆放在我的书房,让我们时时瞻仰奶奶的遗容,追忆老一辈经历的艰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