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8月,日军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中国军队腹背受敌,十分被动,11月12日,蒋介石发令全线撤退,上海失守。
此时,日本本部最初并未有进攻南京的计划,但当时的日本中不少下级军官“势头高涨”,主动要求南下追击中国军队。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大陆命第八号”:任命松井石根为华中方面军总司令官,由日本海军协助,向南京进攻的作战命令。
由于中国军队并未能阻止有效的撤退,沿途上的阻击战未能奏效,就这样,日军一路烧杀抢夺,一路追赶中国军队。12月4日,日军主力部队兵临南京城外,从东、南、北三面围攻南京。当时留守南京城的国民党陆军上将唐生智组织兵力反抗,日军虽多次集中兵力全线进攻,但直到12日仍未攻破南京城防。然而就在此时,唐生智接到了蒋介石的密电:“如情况不能持久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唐生智见守城无望,当晚就下令全线撤退,自己偷偷一人跑到长江边上乘坐汽艇出逃,就此,南京防线崩溃。13日,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攻入城内,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由此开始。
1937年的南京城内,到处血流成河,哭声一片。泯灭人性的日军将数万名无辜难民集中一处“机枪密集扫射,对倒卧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者以乱刀砍戮。”在后来日军解密的行军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句话:“二十日军杀三千中国人,五十杀五千,一千杀五万。”也许有人不禁要问:一名日本兵为何可以押着数十人去枪杀却无人反抗?
反抗也是死,不反抗也是死,既然横竖都是死,何不拼个你死我活,死前拉上一个垫背的,也算值了。
是我们的同胞懦弱吗?
不,并不是懦弱!
首先,反抗是肯定有的,比如在乌龙山边日军第13师团山田支队的屠杀场,就曾发生了数万名中国军民在日军屠杀前集体冲击敌军的行为,但毕竟都是血肉之躯,根本无法抵挡日军机枪的扫射,最终全部惨遭杀戮。不过,这样的反抗不具规模、没有组织,而且城内的百姓根本没有想到守军会突然撤离,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想要组织有效的反击,难上加难。
再者,1937年底的南京城有如“日本大本营”,城内外驻扎了约20万日军,大街小巷都是鬼子的小股部队在扫荡、巡逻。即便是押解的人员很少,但一旦被押解人员出现“暴动”,日军的巡逻队很快就会抵达现场。
有人也许会“不服气”的说:“那又如何?十几个人一拥而上,在日军增援到达前,也好歹能弄死几个日本兵。”话虽如此,但是你忽略了一个因素——当时的社会背景:37年以前,军阀混战,到处争抢地盘,百姓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对战争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试想下:数十人甚至数百人的押解队伍,身旁除了自己的同胞,就是“叽里呱啦”语言不通的日本兵,待会要去哪儿根本无法得知。但明白一点,我没扛过枪、没杀过人,我只是一个小老百姓。眼前这些统一着装的日本兵,不像是乱杀人的土匪,他们或许只是想抢我的粮食亦或让我去充当劳力,但这至少不会被杀。
要知道,在那个交通、通讯极其不便、常年战乱的年代,老百姓对日本人为何来到中国,日本人想做什么,根本无法知晓,更没有谁听说过“屠城”。
他们更多的是觉得面前的日军跟那些民国军阀没什么两样,我只要服从,不反抗,一般都不会被杀。要知道,即便是纵观整个人类近代战争史,屠城事件也是极为罕见的。就这样,在这个大环境的“熏陶”下,人们起初并未把日军放在眼里,直到看到堆积如山的尸体,人们才开始惊慌失措,但,这一切都已经晚了。
为了掩饰罪行,日军让日本媒体紧闭嘴巴,仅有一些随军记者可在南京城内活动,但这些记者早已变质,早就沦为日本侵华与屠杀恐怖政策的热烈拥护者与宣传鼓动者。
直到12月末,几名留守城内的美国记者冒死披露了此次惨案,“南京大屠杀事件”才被世人所知。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曾经打着“文明”旗号的国家军队会做出如此丧尽天良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