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
4月1日刚刚过去,2003年后每年愚人节有一件事情比愚人和被愚更重要,那就是悼念哥哥张国荣。2003年哥哥骤然离世,万千亲友粉丝痛心疾首,我也是其中一个。当年泪眼收看哥哥相关报导时,一旁的父亲指着屏幕上的标题"张国荣和唐鹤德的惊世爱情"问道,怎么惊世了?我说他们俩是同性。当时父亲强烈的生理不适反应,让我颇为受伤,我大逆不道地跟父亲对呛了几句。就像张国荣在《金枝玉叶》中的对白"我不管你是男还是女,我只知道我爱的人是你"。我的感受也同样任性"我不管你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只要你是张国荣,我就相信你的爱情"。彼时在父亲眼里,为了一个同性恋胆敢跟老子呛声的女儿,三观是歪到沟里去了。
张国荣离世后十几年间普罗大众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现在同性间调侃基情四射的已是家常便饭了,粉丝热衷于同性CP配对有时还热过异性CP;大家面对明星时不时的出柜新闻已经越来越淡定。
不知何时,网上开始流行耽美作品,我一直有关注和阅读,比起部分人谈及同性作品的不喜反应,我应该算得上是腐女吧。最近偶然跟了张同性电影帖,于是几日里像中毒一样狂搜追看同性作品。宝宝爸偶尔瞄到,一脸嫌弃。我怒视:你歧视同性恋!他说:"我不是歧视同性恋,我只是受不了两个男的亲热,纯生理上不舒服,如果是两个女的,我应该还好"。
我体贴地换位思考了一下,我向来喜欢看BL作品,GL百合向看得很少,完整看完的一部是泰国电影《yes or no》,剧中主角俊俏无双,我尝试稍稍代入细想,平日里观读BL作品频频勃起的心,一度疲软,恶心不至于,但快感确确实实是没有的。
此时此刻我内心有两点困惑:为何我可以坦然接受同性恋?为何我爱看男同不爱看女同?如此错乱,莫非真的是我的三观出了问题?
为了力争自己三观端正、根正苗红,我先就阅读快感角度自行做了一番生物心理学思考:
腐女爱看男同不爱看女同?我作了大胆猜测,女性生来在生理上就属于在下面的一方,是被动以及被侵略的角色,内心深处其实隐藏着侵略男性,采取主动的欲望,因此女性观读男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可以满足其性别侵略的快感(性别侵略"是我的自造词);女性看男同作品,还能满足代入式快感,因为男同受方其实就是女方,结合第一点,男同作品可以让女性受众产生双重的快感。
紧接着,我又进行了一番伦理学思考:
如今同性恋爱越来越为大众接受,横在同性恋人间的障碍被逐一跨越:生理障碍对于男同根本不算问题,女同也有工具可以解决(假装冷漠脸);繁殖障碍,丁克、领养、试管,解决方案有很多;至于道德障碍,同性恋在西方部分国家已然合法化,全球合法也是迟早的事情。三观障碍就是浮云。
精密论证后的结论就是同性恋为人接受乃大势所趋,耽美作品的流行有生物学和心理学依据,本人三观no problem。可是内心里,总觉得有一处痒没有挠到点上。
后来偶然看了一部同性泰剧《一年生》,我觉得自己找到答案了。《一年生》两位男主之间由直到弯的变化和互动,异常自然,两人爱慕眼神的交织,充斥着直率、浪漫的诱惑。如果现实中有这样一对同性情侣,就算被视为异类,我也会为了他们的爱情摇旗呐喊。花絮中,两名主演提到,导演为了让他们之间更有爱的感觉,刚进组的那几天,两人啥也不用干,就负责一整天含情脉脉地看着对方,所以才有了剧中浑然天成的亲密动作。
耽美文学为反自然主义而生,反自然含了反道德、反伦理的意思。从上面《一年生》的例子看,融合了情感联结因素,耽美其实是符合自然的。再拿郑爽妹子举个反例,她在《微微一笑很倾城》里饰演的贝微微与男主角肖奈是经典情侣,可她僵硬冷感的接吻表演才真的是反自然主义。
爱是真正有权利摆弄三观的幕后主使,管你三观再端正,没有爱的道德献身就是耍流氓。我更愿意支持有爱的同性恋爱,而不是无爱的异性婚姻。
【忘年】
说到忘年恋,不能不提2004年82岁杨振宁娶了28岁的翁帆。一是杨振宁身份太特殊,二是年龄差距有些夸张。根据上面【同性】的论证,我们发现其实忘年恋比同性恋更难,同性恋爱已经打通生理障碍了,而忘年恋差距如果太大,就会导致生理上不衔接,忘年恋是在与生理需求为敌啊。如果我们的推断没有错,杨、翁二人确实在谈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这其实比同性恋爱更加挑战大众的三观。
小时看过一部TVB版的聊斋,其中有一篇《鲁公女》改编的故事,男主角张于旦是一名侠医,行医济世,他与鲁公女采金相爱。后来采金堕马身亡,神明给了采金一次还阳机会。采金在还阳前现身与旦约定十八年后再续前缘。旦怕十八年后已呈老态,不为采接受,于是终日研究不老之法,终于在十八年后得驻十八岁青春容颜,赶去相会鲁采金,不料采金心心念念与她有前世情缘的是一个五旬老者,不认眼前的青春少年郎。旦潘然醒悟,于是吃了复容药恢复老者模样,终与采金得以相认。
年少的我,对采金不爱少年郎偏爱老人的选择颇不能理解,换成是我,只要张于旦解释清楚,自己最好的年华里遇到最好的他,何乐而不为?如今而立之年,重温这个故事,有了不同的领悟:重生的鲁采金保留了前世的记忆,在她心心念念的十八年里,她并不是停滞在十八年前的感情状态,而是一天天的加深思念,她对于苦苦等候她十八年并慢慢变老的张于旦的深爱程度,比十八年前更加深沉和明朗。五十岁的张于旦正是重生后十八岁的鲁采金,想要的那个人。
还有一个忘年恋的例子,《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年杀手里昂和12岁萝莉,两人在心智和生理上的差距可能比杨翁、张鲁这两对还大。整部电影下来,两人在关爱与呵护中交融,最后里昂用自己的死换来马蒂尔德的生,编织了一部最纯洁的童话,英勇而凄美。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杨振宁河翁帆的例子里,大众三观关注的是忘年恋的结果,而《这个杀手不太冷》,我们目睹了一段爱情的过程;《鲁公女》中,鲁采金的感情动态填补了两人的年龄鸿沟。
爱情本来就应该是一段爱着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爱过的结果。调整视角,别让"三观"总是盯着差异、盯着障碍、盯着求而不得的需求了,享受一段过程会更加美好。
【贫贱】
说起贫贱一词,就像说到金钱、利益一样俗气。年前放假回家走亲戚,看到年近三十、待字闺中的表妹被家中三姑六婆一年一度集中围攻催婚。催婚矛盾又尤其集中在表妹新近相亲认识的某位男士身上,该男士经济丰实但与表妹话不投机,可以想见,紧接着的是一场腥风血雨般的口舌之战。
三姑六婆们认为贫贱夫妻百事哀,选择绩优股,感情慢慢相处慢慢培养不迟,这个意见不无道理;表妹们则认为没有共同语言,连相处的兴趣都没有,怎么过一辈子?作为婚姻当事人,表妹的话极有说服力。
是住大屋开豪车还是有情饮水饱,这道题,窃以为比决定是否同性恋爱或忘年恋爱,更难抉择。因为同性和忘年"是和否"的优劣对比太明显了,99%的人选择"否",剩下1%选择"是"的,绝壁是真爱;而要经济还是要投契,这是一个双向趋避选择,选择任何一方都是有利有弊,难多了。
在同性和忘年讨论里,"爱"击败了性别和年龄界限,难道最终竟要败在金钱手上吗?
今年奥斯卡大热的《爱乐之城》我很喜欢,尤其喜欢单手弹琴帅得人神共愤的高司令。他主演的另外一部爱情剧《恋恋笔记本》我也很心水。这两部的矛盾冲突点其实有些类似,导演或监制们可能觉得高司令很适合演绎这类忧郁而略带悲剧色彩的才华型男主吧。
《恋恋笔记本》高司令饰演的乡村男孩,与来自大城市的女孩相恋,女孩的父母希望女儿嫁给门当户对的人,对两人百般阻挠,两人因为误会而分开多年。多年后女孩与一位军官相恋,即将走入婚姻的殿堂。婚期将近之际,女孩看到男孩实现了当年的诺言,建筑了属于他们俩的爱巢,惊讶伤痛的她前往寻找旧爱。两人才知道彼此还爱着对方,最终女孩拒绝了高富帅,选择了初恋。《爱乐之城》男女主角彼此相爱,最终为了理想放弃了相爱相守。
理想和高富帅其实就是贫贱的另一端。在这两部电影里,摆在主角和观众面前的是一道选择题,没有对与错,《恋恋》高富帅同样对女孩情深意重、女孩对他也不是没有感情,选择他理由丰富;而《爱乐》导演直接在结尾增加了一段想象结局,女主与男主因为没有困难阻拦,一起奔向理想与幸福,告诉观众,两个结局都有可能。这与上面提到的表妹选择困扰何其相似啊。
如果表妹面对的是同性或者年上者,她反而可以很快作出"否"的决定,或者很决绝地作出"是"的选择;而在贫贱的选择题里,更需要能量与感情的平衡。
《恋恋》女孩最终选择了没有那么高富帅的男孩,但男孩也不差,有自己的房子、事业,对女主死心塌地,而多年后的女孩已经不是求学阶段无钱无势的弱者,她有一己之力承担选择风险,她和男孩的未来是可以预见的幸福。《爱乐》的男女主角两人因为理想而相识相爱,后来又为了彼此的理想而放手。不是他们不够相爱,而是他们那时的能量不足以同时守住爱情和理想,所以他们给自己和对方选择了理想和另一种幸福。
同性、忘年、贫贱,在爱情的故事里,我们始终是在做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在爱的过程中,就算没有选择爱,我们也要坚持真诚、纯粹与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