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习不能深入?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爱上学习。
恰巧今天帮一个朋友的孩子做期末试卷分析,我发现一个特别聪明,做事机灵的孩子,怎么在落笔答卷的时候丢三落四,语焉不详呢?苍白的答案后面就是苍白的思维,越发意识到,学习的真正内核是思维活动。没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就不会真正开始。
我自己不也是这样吗?以前读书听课学习研讨,自己一直在主动获取方方面面的能量,知识的能量、思想的能量、方法的能量等等。凡是自己未见过的、新鲜的、合理的就有价值,就运用拿来主义收入囊中。这种简单的积累加上自己浅薄的消化,自认为就是一种有效的提升。
可是这样的积累不能有质的提升,我需要的是“破碎与重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思辨与提问”。我越来越意识到“提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没有提问,所有的接纳和吸收都是被动的接纳和吸收;有了提问,我们的接纳和吸收才能和自己的“前有”(先前的认知)发生紧密关系。提问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思辨精神。过去,我是一个没有问题的听话的学生,现在,我要做一个开始提问的思辨的学生。
当我把这个观念引入课堂,我就有了下面的观点:
学生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提问了,他的学习才真正开始。
于是,我在我的课堂引入并尝试践行这一观念。我不再作为问题的主要提出者,学生的问题才是我们课堂的起点,学生的思考必须通过他的设置的问题来体现,而不是我问他答的思考。
于是,我和孩子们慢慢发现:好问题一定是可以引发更深刻的思考的问题,人一旦开始愿意思考,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
例如:在《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一课中,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1.蚊子最后撞上蜘蛛网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2.蚊子单挑的对象为什么偏偏是狮子?而不是别的?
3.最后捉住蚊子的为什么偏偏是“蜘蛛”,而不是别的?
4.蚊子最得意的时候如果遇到了十分警惕意欲复仇的狮子,故事又会怎样?
5.蚊子、狮子和蜘蛛究竟谁更厉害?
6.蚊子哪儿来的自信去挑战狮子?
7.蚊子为了战胜狮子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
这些问题真的很有价值,不过接下来怎么做目前还出于摸索阶段,边走边总结经验吧。至少我发现,提问可以点亮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