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评课】
做好示范引探究,咬文嚼字析形象
——评张老师的公开课《狼》
今天,张老师在七2班上了一节家常的公开课,引导学生解读蒲松龄的经典文言小说《狼》。
这是第二课时,张老师给出的探究目标是:分析形象,概括主旨。上课的简要过程是:
齐读课文,“讲述”课文故事——再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形象,概括主旨——拓展延伸,解读狼文化——布置作业,课堂结束。
张老师这样的课堂,舒缓有致,有牵有引。板书设计简要示范,教学语言流畅自然。老教师的风采依然;县级骨干教师的水平依旧。在老师的引导下,步步为营,学生慢慢走进文本理情节析形象,又走出文本,接受狼文化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合乎文言文应该教的内容要点:文章、文化。但我以为体现不足的恰恰是文字和文言。
在目标完成上,课堂气氛上,甚至在文章理解上都有点毛躁。结合 我们研究的课题,我建议这节课最好这样改进:做好示范引探究,咬文嚼字找中心。
一、做好示范引探究
老师的教最重要的课堂体现是给学生探究做示范。但张老师在上述环节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的真正的示范引导。
学生“讲述”课文故事时,没有;梳理情节时,也没有,分析形象时,也没有。因此,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只有个别学生主动参与了课堂。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本节课老师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至少有四个:讲述、梳理、分析、概括。这四个方面都示范显然有点主次难见。所以,我建议先精简不必要的任务,按照预定目标,主要完成分析、概括两大任务就行。其余的可以渗透完成。具体如何做呢?
二、咬文嚼字析形象
引导学生真正探究,必须给方法,给示范。怎么给呢?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文言文教学的核心是文字和文言。因此,我们示范的应该是咬文嚼字的方法。
比如:我们这节课的探究目标就是分析形象,概括主旨。这个目标学生知道不知道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这一目标作为整节课的中心。课堂其实就设置一个主问题:
课文以“狼”为题,写的是怎样的狼?有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表现?
问题提出后,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老师不难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的议论:狼亦黠矣。也就是说文章主要写狼之黠。那么“黠”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段一段地去分析,引导学生在文字、文言中穿行。
我们可以给出方法:品读文中的关键字词,尤其是动词。可以给出两个示范:
1.“缀”行甚远,这个“缀”字如何理解?狼为什么“缀”?为何要“甚远”?
结合注释,学生这个文言词就会很快积累。“缀”是紧跟。狼因何紧跟?想吃饱。怕屠户从视野中消失,怕跟丢。为啥“甚远”?一是狼在选择攻击的最佳时机,二是狼在斟酌能否取得胜利,三是屠户不断的“投以骨”,延缓了狼攻击的节奏。这不是狼的“黠”吗?
2.“投以骨”,这个“投”,什么叫投?为何“投”?目的达到了吗?
结合上下文,可以读出屠户的投,是尽量、尽力地抛掷。他的目的可能有这样几个:
让狼知足,吃点骨头算了,别老跟着我;延缓狼的脚步,给自己争取逃跑的时间;引诱两只狼争抢一块骨,让他们内斗。
可事实呢?“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一点也不争斗;“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不吃饱,不罢休。屠户的“投骨计”,在两只狼面前完全失效。这还不是“黠”狼吗!
如此示范,引导学生走进文字、文言里进行探究。给时间,给方法,给示范,再辅以必要的评价,学生能完不成分析形象的任务吗?探究过程中,文言、文字的感知、积累不也顺手完成了吗?至于遇狼、惧狼等情节还难理解吗?
当然,对于主旨的把握,还要抓住文中“狼”和“屠户”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概括。不能先入为主地代替学生思考,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个答案。
至于,狼文化的认识与学习,也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以文言词语的品读和积累为抓手进行。而不是大量的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