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have the right to occasionally said to the world, fuck you!
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总是习惯性地刷刷朋友圈。奇怪的是,每次我总会先看一眼朋友们分享的时间,然后才去注意内容。如果是半夜发出来的,我会多停留几秒,认真看看他/她大半夜在感慨什么。
隔了一整夜,朋友圈里大段大段的时间都是空白的。那些在“正常时间”发朋友圈的人发布的内容正常到没有太多惊喜。就像“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在正确的时间里做着正确的事情,经营着有序的生活,波澜不惊。
我总是对那些看起来生活得好像很没秩序的人抱有好感。一哥们,年龄和我相当,即将奔四。这哥们在一个收入还不错的单位做白领,最近报了新东方去学英语。他学英语纯粹是为了出国玩,而且玩的还是高端路线。据说他的第一桶金并不是上班挣到的,而是在一次游玩中认识了一个炒股的朋友,那时候股票正火,他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拿出一部分钱让朋友帮忙炒股挣了很大一笔。职场上,他从不应付工作,从不在乎领导怎么评价自己,也从不关心自己能不能升职。当其他同事还犹豫自己休年假会不会被领导腹诽时,该休的假他一天都不少休。他不是独身主义者,但至今还没对象。当别人觉得这是他生活的缺憾时,他从不觉得这是问题。
什么是有秩序的生活?有秩序的生活一定是服从常识,服从社会一般意识形态的。它的好处显而易见,安全、有预期、免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一切皆在有计划的进行中。但生活的秩序和质量又不完全成正比,除非你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就好比你在大多数人都结婚的年龄段结了婚,但你的婚姻并不一定幸福一个道理。那些剩男剩女们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理由被“剩”下,他们至少还有等待和继续寻找的勇气,而不是匆匆把自己的爱情交付给另一个人。
在私域内,我不喜欢秩序这个东西,我甚至不习惯把每天的生活都计划得井井有条。不是故意要把生活搞得凌乱,而是我希望它能更随意一些。遇到了一部好看的剧,或者拿到了一本放不下的书,那就干脆随性把它看下去好了,何必在意睡觉的时间到了,是不是应该把IPAD放下或者把书合上?明明自己兴致盎然没有睡意,难道只是因为睡觉时间到就终止自己的兴趣。
有时候我会佩服那些自控能力很强的人,在被社会习惯规定好的时间段内,他们循规蹈矩地遵照着条条框框。他们很少以自己内心的兴趣为坐标去随意涂抹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有条不紊,但我总觉得缺少一些色彩。有秩序的生活会失去多少可能性和多少乐趣?
生活无序的人会有很多理由原谅自己的放纵。少睡几个小时算什么,养生又算什么?放纵总有放纵的资本,因为年轻,所以压根不必对身体健康那么敏感,他们压根不会在意年长者的劝告,“现在的随意,以后总会付出代价。”再说了,有序算什么?不是还有研究称桌子乱糟糟的人比桌子整洁的人,创造力平均要高出50%么?经常迟到的人比从不迟到的人,幽默感平均高出70%么?
博客流行时,很多博主都是半夜更新博客。如今他们都慢慢回归了有序的生活,几年前他们还在报纸上说着“青春就是用来堕落的”,如今他们早已习惯了早九晚五的生活,甚至连上班迟到都变得“奢侈”。
生活终于“正确”起来,已没人在乎它寡淡与否,我们都成了没故事的人,也不再是谈资的主体。
有一晚看到《世相》的微信公共账号推出一篇《学会偶尔对这个世界说“去他妈的”,你有权这么做》的文章,心头一震。很多人在看到那篇文章时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吧?很喜欢那篇文章的引言,“很多人在为‘学会偶尔对这个世界说去他妈的,你有权这么做’叫好,但并不建议人们都扔掉谨严的生活状态,与世界决裂。积极地追求世俗生活是绝对重要的,陷入极端自我主义中也是一种癫狂。只有当自我被挤压到绝境,‘去他妈的’才是一次冒险地自救。它并非为了摧毁外界,而是通过巨大的反击来将外界推回正常位置。释放和放纵之间是有区别的。只有当放纵是一种释放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时,放纵才应当被偶尔提倡。”
年龄越长,生活中放纵的自我的符号也越来越少。不是刻意地向世俗的生活妥协,只是一切都在不由自主的变化,变化得连自己都难以察觉。
生活的越来越规矩越来越有序,对那些无序生活的人只能远远地欣赏。也许每个人的心底都压着一根无序放纵的心弦吧?和一个生活工作都特别有序的朋友聊喜欢的歌词,他毫不犹豫脱口而出,“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