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跌进桔里轩的会议室里,然后与主持人联系,确定不用发言之后,决定旁听一下,毕竟一直以来我对这个组织是很感兴趣的。
然后,我最后竟然要求说话了。从书房里出来,先生说:“你说话太容易激动了!” 我说:“是啊!我害怕与人交往!”
言下之意是,我害怕与人交往,一不自信就激动。可昨天我还主动站出来说话,那肯定是双倍激动了。
一开始说得哆哆嗦嗦的,后来好似说得天马行空的,也不太记得了。刚好好久没动笔,来梳理一下,毕竟写这事,我还是比较喜欢的。
首先,是觉得自己与桔里轩是气味相投的,物以类聚。
1、它是读书俱乐部。阅读虽然在电子媒体的冲击下被边缘化,可是,茶几上仍有三本书随时待命。如果说这一辈子真有什么爱好,那就是阅读了。从中学上课看课外书,晚上打手电筒看书,到现在虽看得很少,但仍然订杂志,仍然身边不离书(看得很少,放着安心)。按理说自己理所当然应该参加这个组织的,没参加的原因很简单,天生的规则叛逆者,可能因为不知如何不守规则。
读书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带来成长。有点老资格的我可以说见证了桔里轩成员成长,专业上就不用提了。分享会上,每个发言的人都能侃侃而谈,这是有积累有底气的表现,当然口才也变好了。
而我自己的人生一路走来,虽没长成参天大树,但能坚持做自己,基本能判断“谁在胡说八道”,真的离不开书。
2、让我觉得找到组织的是第二位发言人反复强调的“写作”,什么写作是永恒之类的。我喜欢写,但觉得自己很另类。我简单的思维是:人的记忆力是最不靠谱的,况且我家还有阿默茨海氏综合症的病历。更关键的是,我对小沈阳的一闭一睁一天,一闭不睁一辈子有强烈的现场感:生命的长度真的不是由我们所决定的。我们决定不了长度,但是宽度与深度,也许是可以做一点主的,笔就是工具。通过写作,把对人生的一点小感悟,对事情的一点小看法,抽丝剥茧,这些小小的灵感不再转眼即逝。当我翻看自己07年以来写的育儿轶事与教育随笔时,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与生活。此外,一些同事学生曾说过,那些故事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我想这就是笔为我带来的宽度与深度。
桔里轩的同事比我应该还更有感触,因为我的写一直以来只停在自娱自乐,而桔里轩不少成员的文章已发在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刊物上,这痕迹要深刻得多。
其次,教师的深度幸福是什么?
什么是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幸福的定义标准也不一样。与会的同事都描述了自己对幸福的感觉:有认为是和孩子们斗智斗勇之后,终被认可时的心情,有说是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有说是看着孩子们开开心心来上学,安安全全回家就觉得幸福的……
奇怪这些话若是在一般场合,大家应该不好意思说,可在分享会上,大家那么平静自然的剖开自己,其实,进入这个会场,让我从头到尾留着的一个理由,就是它宽松的氛围,有吃饭直播的,有隔空喊话的。我甚至觉得这个会议最精彩的一部分是张老师一边哄孩子一边侃侃而谈,既不紧张也不生气,职业女性的强悍与辛苦真正的一览无余。让我直接联系到《绝望主妇》女主角抱着孩子去面试,无奈之下一边给孩子换尿布一边侃侃而谈,并获得工作。戏剧作品只是演,而我们张老师是真的酷而不自知。主持人的温情及对发言人观点的敏锐的抽取能力也是极好。
回归正题。本人的幸福观有三个阶段:少年时以任性为幸福,青壮年以受认可为幸福。此时,逃出职业焦虑与职业倦怠,找到了自己,能够让自己的皮囊与灵魂和谐相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改变能改变,接受不能改变的,悦纳自己、他人、世界的状态就是幸福。
而我作为教师的深度幸福是:当我的学生走上工作之后,坦诚地对我说:老师你教的英语我用不上,但你的人生态度“努力变得更好,悦纳自己、他人、世界”对我有影响。
其实,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身心和谐的心理健康的状态。教师若身心和谐,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他不会缺幸福感,而教师若能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终身拥有积极向上,悦纳一切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为师的最大幸福。
最后想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都需要营养。我觉得心理健康的重要营养来源之一是阅读。这是本人的切身体会,我能够从焦虑与倦怠中走出来,离不开史铁生与周国平。因此,桔里轩俱乐部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让更多的人参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