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自公号: 思想的隧道
《跃迁》第二章“高手战略”中介绍了头部效应,这种效应我们在日常生活或者商业世界经常见到。比如我们能记得某个领域的第一名,但你却说不出第二名是谁;我们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但第二高峰是哪座,能说出的就少了;手机行业,苹果公司是市场占有率第一名,那第二名呢?三星?华为?还是小米?说不准了。
获得头部地位会带来很多好处,头部收益更高;头部的加速度更快。还有一点古典没有明说,我认为,当你成为一个领域的“头部”时,从它跨到另一个领域的“头部”,会比那些从山脚下往上爬的人更快。这个好象有点反直觉。
对我们个人来说,就是要找到我们所在赛场中那些高价值和高优势的领域,专注做事。不能见到热门领域,不考虑自己的优势就着急入场。因为,“成功是成功之母”。这个与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截然相反的。
从一个头部跨到另一个头部和从一个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都更容易。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和我们所知的常识不一样呢?这个结论是不是有科学依据呢?《跃迁》中没有说。
在万维钢介绍的一本书中却可以找到证据。这本书叫《Smaartcuts:How Hackers,Innovators,and Icons Accelerate Success》(《捷径:黑客、创新者和偶像如何加速成功》,作者:Shane Snow )。
我们先看下“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什么情况下才是适用的。
你在考试中,做错了几道题,影响了考试成绩。老师会给你指出来,错在什么地方,下次应该如何纠正,你学会后,下次再碰到这几道题你就做正确了,你可以从每次做错的题中吸取教训。在驾校练车也是这种情况。
我们很容易发现,小的事情(学习某项技术、掌握某个乐器等);错误或失败的后果不严重;每次错误后有人给予及时的指导或纠正,这些情况下“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时,这种情况下,别人的失败或成功教训对我们来说也几乎没用,因为你不考试、不摸方向盘,其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我们很难体会到。
而我们现实生活中要面临的很多事情,比如,择业、创业、甚至确定结婚对象等,是不能全部满足上面的三个条件的。这些事情,要么不小,要么错一次再没有翻盘机会,要么是你失败了也没有人会给你指导。所以我们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不适用“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法则。
那么,这个不适用,是否就一定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呢?
上面那本书中给出了一个医学手术方面的例子,这个手术名叫“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这个手术是“大事”,一旦失败就意味着病人死亡。有人研究了6516例这个手术,想看下手术成败与医生个人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几个结果: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后继的手术会更容易失败,他的成功率将会一直下降;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成功,他接下来的手术会更容易成功,他的成功率将会上升;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同事的手术成功率会提高,因为他从其他人的失败上吸取了经验;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成功,他对他的同事没有任何影响。
我们把上边研究中的“手术”,换成“择业、创业、选择结婚对象”等,你会发现,频繁跳槽的人,似乎越跳越差;那些创业成功的人,会成为连续创业成功的人;离婚的人,再找一个对象,好象遇到的还是渣男。
因此,在人生大事方面,这本书给出了以下结论:
你过去的失败,对你未来的成功,一点帮助都没有;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也许是习惯性地再次失败;就是说,我的失败不是我的成功之母;
你过去的成功,对你未来的成功,很有帮助;也就是说,成功是成功之母,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我的成功是我的成功之母;
别人的失败,对你很有帮助;即,别人的失败是我的成功之母。(看见别人掉沟里了,自己长了心眼儿再走同一条路就格外小心)
案例统计结果是如此,但是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些理论来解释,你若感兴趣可以找来读下,目前亚马逊上只有英文原版。
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跃迁》中说的“成功是成功之母”,指的就是“我的成功是我的成功之母”,所以我们要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头部,从成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