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与鲍叔牙
由于“霸道”与“王道”在终极理想,实现路径上的差异,从古至今的社会主流思想都是“贵王贱霸”的,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霸道”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乱世凶年,山河破碎之际,推行“王道”不具备历史和社会条件,则只能以“霸道”行之。
管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平民家庭,由于早年落魄潦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迹,所以关于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已经无从可考。从后来管仲能够成为齐国公子的老师,并且治国理政成熟老道,思想明显受到道家学说与儒家学派影响来看,他应该还是接受了不错的教育,至少是相对完整的教育。
管仲在历史舞台上的首次亮相是与另一个著名的人物,也是他的大贵人兼知交好友——鲍叔牙同步登台的。据说在管仲还一事无成的时候,有钱有势的鲍叔牙就非常欣赏他。管仲家境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他们两人曾经合伙做过生意,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他家里穷呀。”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而且他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这时,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且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和管仲都弃商从政,在齐国做了大夫。当时正是齐僖公在位,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名诸儿,被立为太子;次子名纠,任命大夫召忽、管仲为其师傅;三子名小白,而命鲍叔牙为其师傅。管鲍两人都是尽心尽力地各为其主。
齐襄公在位时,荒淫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公元前 686年,齐国内乱,襄公被杀,国内无君。逃往国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率兵回国争位。两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麻痹了鲁军,兼程直入临淄,赖高傒等重臣的拥戴,得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这时,鲁庄公方率鲁军护送公子纠行至乾时(今临淄区西境)地方,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大败鲁军,并尽夺鲁国汶阳之地。
鲍叔牙深怕鲁国因向齐国谢罪而杀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给鲁国说:“管仲是齐国国君的死仇,齐国国君必要亲手杀死他。”鲁国新败,只得囚送管仲回齐国。小白做了国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杀管仲。鲍叔牙先去见桓公贺喜说:“管仲天下奇才,齐国得到他,岂不可贺。”桓公切齿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劝说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桓公点点头说:“好吧,我暂且听你的话,先不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