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帝王唐太宗,除了是“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对唐诗的兴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同来赏读《赐萧瑀》,感受太宗的帝王气象~
古代帝王多有诗才,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要赏读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赐萧瑀》。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公元626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没有成功,又向唐高祖李渊诬陷李世民。李渊听信后,打算惩处李世民。在萧瑀的据理力劝下,唐高祖才打消了惩处他的念头。不久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在萧瑀的劝解下,才把政权交给了李世民。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与房玄龄、魏征等大臣不合,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在公元653年,封萧瑀为“特进”,是仅次于丞相的官职,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你的忠诚正直,古人也比不过你呀!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后世用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诗人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
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两首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来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流传至今。
唐太宗在唐初诗坛上,他的诗歌雄伟不群,规模宏远,别具一格,堪称"雅丽高朗,顾盼自雄"(清代潘德舆《唐诗评选》)。他在唐诗的发展中有着"首辟吟源"(《唐音癸签》卷五)的开创作用,《全唐诗》卷一《太宗皇帝》小传也说:"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全唐诗》卷一收录他的诗共计八十七题九十八首,非但远远超出唐朝历代帝王,而且也超出初唐不少著名诗人。
纵是帝王也爱诗。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感受太宗的帝王气象: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