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面国旗,一声上课铃,一个老教师的流亡和精神殉道,这是乡村低层知识分子最后的苍凉挽歌。”李军林导演在采访中以这样的叙述表达了内心对这部电影的情愫,满怀的敬意与悲壮。对于他、对于无数从乡村走出来的莘莘学子而言,乡村学校是离开大山的一扇虚掩着的门,是我们对大山外美好世界的向往与精神寄托。当我们真实地回望故乡时,母校或已破旧、恩师或已苍老。他们选择“逆行回到大山”,用“留下来”的坚守换更多孩子“走出去”的梦,帮助更多的寒门学子完成走出大山的梦想,成为乡村教育的守望者。这是乡村教育人的精神。
一个人的课堂
宋文化(孙海英饰演),《一个人的课堂》主人公,诠释着中国乡村教师的精神,坚守着、担当着,如果哪一天他不在这个岗位了,孩子或许就很难再有看世界的机会了,这并非耸人听闻,因为乡村教师于乡村教育承担的不仅是教书与育人,他们在培养这个区域里脱贫致富的接班人,传承着乡土文明。“这是我倾力尽情之作,我被他们的处境感动。我不如他们那样面对囧境的坦然自若,我不如他们无私,不如他们为民舍身忘我!向中国的乡村教师们致敬!”主演孙海英如是说。
今天,我国仍有111420所学生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而且大部分小微学校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县。虽然面临规模小、资源不足等诸多发展难题,乡村小规模学校却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起到了兜底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所以,回到赵宏智老师分享的主题:农村小规模学校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谁来做”和“怎么做”?
离不开的群体依旧是乡村教师。
她是王亚丽,去年六月从沙滩小学毕业了;他是王兆,是沙滩小学的校长。再小的学校也应当有毕业典礼和毕业照,哪怕只有一位六年级毕业生也不例外。王兆校长觉得让孩子留下一张“单人毕业照”总不是滋味,就有了这张合影,沙滩小学2017级毕业合照。
这是一个孩子的毕业典礼。
但这又不是一个孩子的毕业典礼,李家堡学区校长邵锦堂说:“孩子们,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其实你们很棒,在和丹麦腓特烈堡博物馆馆长对话时,你们没有差于首都的学生,标准的普通话、落落大方的神态、充满自信的表情,你们透过阳光课堂早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上海有你们的老师、丹麦有你们的朋友,有谁还会愿意说你们只是生活在黄土高坡大山里的孩子呢?”
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背后,是或许已经不一样的乡村教育。
两个人的教室
这两个孩子,男生是刘元吉,女生是郭钰琳,一年级就他俩,他们背后的那位是班主任邹长江老师,他戏称一位是班长、另一位是副班长。地处四川宜宾大山深处的白云小学是全国11万所小规模学校的典型代表,邹长江老师曾带着仅有的10个学生坚守于此。
2015年,他用一根网线、一台落满灰尘的台式电脑,第一次将大山这头的乡村教育与外面的世界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连接在一起。曾经,他需要包班教孩子们所有的科目;如今,他会用网络带给孩子们各种课程,打破地域界限,让乡村孩子同在蓝天下,踮起脚尖看到外面的世界。像他这样的乡村教师,全国有330万,如果没有他们的陪伴与坚守,乡村孩子如何走出一座座大山?
一年后,邹长江调任到只有16名学生的新店小学。基于白云小学的实践经验,邹长江为新店小学带去了教育新理念。“互联网课堂的接入弥补了学校自身师资的不足。我见证了白云小学的学生们通过在线课堂向大城市老师们学习所带来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健谈。对我而言,从学习现代化技术到理解使用现代科技的重要性并非易事。但是我会努力将这些想法传递给新店小学的老师们。”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6月正式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到2017年,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的工作目标。
过去做教育公益只是积累了物理条件——建了路,从教师本身的训练到教育资源的提供上依旧是欠缺的——没有车。“互+计划”突破了传统教育公益只解决硬件的问题,既修了路,又造了车。相比于现在依靠互联网将外部资源连接入校,未来乡村学校会自己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教育道路,把互联网思维深嵌入农村学校的课堂,让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乡村教育公益”将以激活乡村教师能力、释放乡村教育潜力为导向,“绕开”乡村教师而立足于乡村学生直接受益的公益模式已经被证明是短效益的。
三个人的学校
将我们的视野落在黄土高坡,距离甘肃省定西市市区18公里,李家堡学区就在这里,包括八所小学和一个学前班。其中,就有一所只有三个孩子的小学——鹿马岔小学。
鹿马岔小学有一位校长,当然,也是全校三位老师之一,冯平校长,若在过往我们以“教育孤岛”来定义他的身份那是再合适不过了,然而他却觉得自己“一点也不孤单”——
“农村学校也有一颗树,孩子们爬上了树,照样望得很远。农村学校有得天独后的教育土壤,它传承文化的根、传承教育的根、传承民族未来的根,乡村是真正的前沿阵地,是主战场,是不可回避的一隅。给一线的乡村教师一根线,他将放飞教育的希望;给底层的农村教师一片阳光,他将绘制出未来教育的蓝天!”
新年的第一天,《人民日报》以《甘肃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山里娃上起了网络直播课》刊文,报道了常文轩、杜永胜、史振刚这三个孩子与“共享阳光课堂联盟”的案例,次日教育部官网转刊全文——
“原来学校有300来个学生,后来能转学的都走了,这3个娃娃家里实在困难,转不了。孩子上着,学校就不能撤。”鹿马岔小学校长冯平说,“以前学校的音乐、美术、手工课程由语数外老师代课,但这些课程专业性太强,代课老师只能放光盘或者让学生自己看书。”
一根网线、一台多媒体一体机、一个摄像头,让安定区李家堡学区等4个学区数十所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孩子们,通过网络直播上起了音乐课、美术课。“过去,这些小规模教学点由于孩子少、教师缺,导致音体美课常常开不全。”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介绍,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仅有1名学生的学校有284所,5名学生以下的学校近千所,百名学生以下的学校4000余所,这些学校大多处于山大沟深的深度贫困地区,面向的是最为贫困的家庭。“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安定区的探索给乡村小学带来了新气象。”
变化是看得见的。常文轩、杜永胜、史振刚以前很内向,现在变得开朗,乐意交流了。他们从“阳光课堂”的手工课上学做了恐龙和小青蛙,老师还教他们用捡的树叶做贴画。“你们喜欢上音乐、美术课吗?”“喜欢!”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闪着光。
——《人民日报》2018年1月1日 刊文《甘肃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山里娃上起了网络直播课》
“阳光课堂”由一个乡村学区给所属七所村小开设网络直播课堂,彻底解决乡村学校/教学点难以持续开设素质类课程的教育难点,在历经短短一学期后,大胆地又迈了一大步、砌了一个新台阶,周围的宁远学区、杏园学区正式加入成立“共享阳光课堂联盟”。因为有了互联网,地域界限造成的教育资源壁垒被彻底打破,而更重要的是,教师与教师互联、学校与学校互通,村小真正地实现了抱团取暖,实践乡村教育的底部攻坚。
《华声在线》以《“共享课堂”是振兴乡村教育的有益补充》为题,对“共享阳光课堂联盟”表达了展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均衡,是一个不可回避、挥之不去的话题。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除了特岗教师、支教老师等之外,通过互联网搭桥牵线,为农村学子多打开一扇了解外界、接受新知的窗户,不失为一条路径、一个办法。李家堡中心学校探索实施“共享阳光”课堂试点,便是这样的创新和实践,“共享课堂”引导得当,完全可以成为振兴乡村教育的有益补充。”
无数人的未来
我们找到了一条途径,和一个可预见的未来。白云小学不是一个个例,李家堡学区不是一个个例,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班班通、校校通、人人通也通道了大部分乡村学校,互联网正带给乡村教育的巨大改变,乡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优质课程的需求让我们正在改变传统扶困帮贫的模式。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可以拥有与城市学校一样的优质课程资源吗?他们可以拥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名师吗?答案是肯定的,互联网的本质是“心”联网,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在我们面前打开!
走出大山,是多少寒门学子努力的梦想;然而,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选择了大学毕业回到大山,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这些故事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只是很少被关注着。
“带上了一支笔,带上了憧憬、带上了梦想,2016年荣幸的加入金塔县教育行业。当我再一次以不同身份踏入解放路小学校园的那一刻,说实话情绪极度高涨,像海浪跑累了想要停靠沙滩上狂想,激动不已,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十多年前梦想当一名老师的小女孩,今天光荣上岗了,我也觉得这是在这十多年之间自己做的最牛的一件事!”
她是牛晓霞,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中国画。现在的她成为了金塔县的一位特岗教师,支教于离县城百公里外的天仓小学,她说“一支笔的坚持,描绘了希望,承载了梦想,谱写了现在”,孩子们童真的脸庞与天真的爱包围着她,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让她始终坚定着做好一名乡村教师。“ ‘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人生的价值在于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放在最有意义的事上,而站在既平凡又神圣教育岗位的我们,是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
牛晓霞老师是“青椒计划”的一员,数以万计的乡村青年教师在这里成为同学,思索着乡村教育的未来。“青椒计划”用移动化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内心自我表达,到教育学理论与教学技能提升,再到为学校带来丰富课程资源的方式,为数万乡村孩子设计班会、学会感恩,创造一个逾万人的无边界的教师社群,转变乡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信息化素养、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为乡村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让乡村教师成为乡村教育的推动者、变革者,他们将成就无数乡村孩子的未来。
《一个人的课堂》主演孙海英尽其所能将执拗但又可敬的乡村代课老师形象展现得感人至深,“背上几十斤的东西,行走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心境很安静平和,每天往返的台阶也显得简单而质朴,让人不自禁上瘾它单纯的频率。而在山村中,似乎也卸下了平日的伪装,一切都变成那么坦然友善、单纯美好。一个人行走,独而不孤,静而不寂,一师一生上演了一段最质朴却又伟大的芳华依旧。” 呼吁着整个社会对乡村教师的关注,这个”孤岛式“的群体。
村小已不再是死气沉沉的教学点,已羽化为教育的一片云;乡村教师已不再是孤独坚守乡村的守望者,而是借助互联网联结更多力量的链接者,与整个世界站在一起。未来,从物理空间而言或许依旧会存在一个人的课堂,然而当互联网将我们链接在一起,我们相信,在这个无边界的学习空间里,乡村教育不再是孤单的个体,我们将与整个世界成为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