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大部分人都喜欢过,我也是,可以吃月饼,团圆,望月……对了,我们刚学完月课程,发现了诗人心中的月。
月和花花草草有所不同,我们不能近看它,不能闻它,也不能摸他。月亮就在诗中没有了外表。诗人也是如此,但,诗人可以想月亮。例如,王建写的《十五夜望月》,他见到了最冷清的中秋节,他的心不由得联想起了自己的亲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他通过疑问的语气是想表明秋思落到了他家,也落到了每一个望月思乡的家。
到头来,中秋节望月是为了什么呢?在现在看来是一种习俗,但我觉得古人那时候没有电话,不能和远方的亲人亲密沟通,于是他们都望月,期盼着他的家人也同时在望月,试图让他们所有的精神,灵魂和心话都在月中汇合在一起,或是把月亮当作他们的“中转站”来远程传递所有的情感。
千万的诗人都在说自己思乡,忧愁,望月,但李商隐的写法方式让引人入胜,因为他写的是嫦娥,他觉得嫦娥天天在月亮上十年如一日,特别的孤单和寂寞,同时,一花一鸟总关情,什么样的人最说出怎么样的话,李商隐很可能也在嫦娥这种的处境下,见不到亲人,只能苦苦的思念。
如果说李商隐是暗指他的情感,那么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就是直接思念他的朋友韩绰,似乎想和他重回那个逍遥快活的时光。这让我有了新发现:思念不只是要是思乡,也可以思念那以前的朋友和时光。杜甫也很有风格,她想通过担忧弟弟打仗来表达他的这颗忧国忧民的心。但我有一个问题,思念我们都知道很苦,但怎么化解呢?难道只能像前面王建,李商隐,杜牧,杜甫那样苦苦哀求,表达情谊吗?
张九龄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和苏轼的豪迈性格让我大大震惊,有所启发。
前一个和别的诗人一样表达了一份情谊,但最后一句体现了他的做法,那就是想办法入睡,做一个团圆的梦。这是很有趣的一种方法,在幻想中寻求满足。是啊,你心光想着思念,你肯定会思念,但你如果想着别的或者根本什么都不想,那你还有思念吗?
后一个非常大胆,他一开始就把他的“酒醉”暴露出来,一直说自己是神仙,后来就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残忍的现实,比如他还没有见到弟弟子由月就圆了,但他就轻描淡写地写了一句:“不应有恨”最后还祝弟弟长寿。这才是最好的办法,以乐观和期盼的态度,去化解这颗心,这颗思乡的心。
我亲眼看到从找不到月亮,到小月牙,再到半月,再到现在的圆月是一个很快速的过程,对诗人来说,这是好的,他们难受的时间更短了,但是以后可能那份思念没有了,但他们的诗句能够流传至今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诗不仅表达他们的思念,也表达了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处境,以及他们的那颗心,那颗多情的心。我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中秋节,我和那些诗人不同,我比他们更幸福,我不孤独。可能下一个中秋节还是这样,但我还是永远忘不了这次的一轮明月,这次的美好时光。那轮明月明年肯定还会出现,但那一份情谊,快乐就不同了,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个美好的时光吧,去了解诗人的心,去了解自己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