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深夜食堂》火了,因豆瓣低分打脸,因编剧稚嫩或者因为其他,反正我没看,到是看了一些影评,觉得有趣。 我想做为中国人,晚上吃东西最多的应该是去的夜市吧,朋友圈也有人淘气说,我们的深夜食堂是撸串、考腰子,而不是高价去吃一碗煮酸菜牛肉方便面。
小时候,因为父母开店的原因,我经常吃夜市,那时候吃,无非就是嘴馋,而我妈也嘴馋,经常带我们去吃,我继承了我妈的馋,可我妈也特别会做饭,这点我却没继承。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夜市的花样不多,貌似只有烤串,有时我们在烧烤摊吃,有时烤几把肉带到店里,总是家人一起吃,而且超辣,吃的吸吸嗦嗦。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
上了大学以后,吃夜市的原来就多了一条,不仅因为馋,大多数时候是因为饿。学校门口的夜市已经很丰富了,但是最多的是烤菜夹饼,那时候,网吧刚流行不久,大话Ⅱ正在风靡,网吧包夜是我们主要的夜生活,包夜前炸个饼,夹蛋夹菜夹个金针菇辣椒,包的满满一塑料袋奔去网吧。那是那个时代。
工作以后的吃夜市又有了不同,除了馋、饿,还夹带了同事朋友的交流,对环境菜品的要求也因为要聚的圈子不同而不同,同时夜市生活也有了一个伴侣,那就是酒。当然为了解馋,我还是喜欢一个人去撸个串,如果饿,就夹个饼,我记得那时候常溜出去,羊肉鸡胗各来半把。
如今过了三十岁,已经不喜欢了那种热闹,能省就省,偶尔出去解馋,要不就是和家人,要不就是和挚友。一个人也去,因为饿,吃的也实惠,有面吃面。加之自己要注意体型,把发自内心的馋,用一代花生米在家解决(可能起反作用),也能自得其乐。
这么一看,人生就这样恍恍惚惚过来了,不管是馋,是饿,还是社交性的夜晚去吃,像是有条线贯穿其中,在人生的那一点做着当时该做的事。我看过日本版《深夜食堂》,忘了很多情节,倒是有个细节我记得清楚,店里多了一个骨灰盒,不论是店主,还是食客,围绕这个骨灰盒展开的剧情不会像国产剧中那样咋咋呼呼,每个角色保持着他那个角色的克制,通过某个知乎上的影评,我才晓得,那种克制在日剧中应用的已经得心应手。也是日本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产物。近来也发现一些质量较高的网文不时的提出克制之美,对于我们,才刚刚过了不愁吃穿没多少年,主张个性张扬的社会气氛方兴未艾,克制?就像我们家装史中,大兴包豪斯(我们可能都经历过,就是家里各种包,能拿木纹板包的地方全部包上)的时代你让我搞现代简约。
历史是历史,我们是历史中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