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昭君老师的《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连载,封闭的内心忽然就开了化。
真不知,要怎样的“修”才能到昭君的“悟”。从文本潜在的密码里,她总能发现无数个“我”。
她首先列举“坏我”,这是在解读文本中,我们从未有过的角度。我们往往抱着教参大啃,啃来啃去都是一个“标准”,都是一条“路径”。唯有善于潜入文字内部的人,才能“啃”出迥然不同的“味道”。
1.被奴化的我——以奥楚蔑洛夫为例,昭君从对狗主人不同的态度里发现端倪。当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时,看似秉公执法的“大我”,巍然屹立在人群,“我要”如何如何,何其威严!知道狗的主人是将军哥哥时,“我”忽然不见了,自己俨然成了一条比狗还狗的“哈巴狗”。惧于权力的“居高”,慑于官位的“不保”,“我”终归是隐匿了。当然,这样的“隐匿”有社会的必然,假若换做是我,是我们,是你,是你们,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吧?戳得社会好痛,其实,人人都痛。好多时候,人人都逃不过“奴”的摆布。自己主宰自己,大部分时候还是好难。
2.被丑化的我——以丑小鸭为例,它的逃离就是拯救自己。昭君从丑小鸭身上终究发现我们自己的影子。所谓的“丑”,其实没有标准,它只是“不同”于别的鸭子。它太大太高,怎么就“丑”了呢?怎么就该遭欺负遭鄙视呢?生存环境对于任何一个个体都那样重要,但我们的群体往往不允许“异类”生存,不一样就意味着被唾弃,被嘲笑,被隔离,被绑架,终究是另一个世界的人。而我们往往在别人的评价里走向自卑,走向沉默,甚至一生背负“枷锁”。这样的“评价”早该被自己丢进太平洋了吧?只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就不是你自己。
3.被异化的我——以皇帝为例,昭君发现了那个心智不成熟的个体。堂堂国君,缺乏内心的强大,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正确的认知。被骗,那分明是两个我之间的权衡问题。一个“自信”,一个“他信”,就在扯大皮,拽过来拽过去,终究没了定力,虚伪战胜了事实。终归成了一场闹剧。原来,皇帝的身上有如此多的“个体”,也只有深究自己的人,才会有透彻的“深悟”。我们,好多时候,不也是在两个“我”中“左右飘摇”吗?想站成一棵松,靠的不仅仅是体力,更重要的是心力,一棵恒久的坚定的心。心定了,还有啥不好吗?
认识我自己,如此艰难。每个人,一生都在努力,还原真实的自己。祈求,都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