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20年,陈友谅出生在湖北沔阳的一个渔人之家,他从小就读书习武,气力过人,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14世纪初期,蒙古人建立的大元帝国已经走在了衰亡的路上,元朝内部为统治权争权夺利,混乱不堪,而在外,天灾不断,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这导致了全国各地的起义不断,古代社会官逼民反的定律又在元末再次出现,公元1351年,徐寿辉在湖北发动了红巾军起义,陈友谅于乱世中加入起义军,从此开始了他辉煌而短暂的一生,陈友谅在徐寿辉军中最初做簿书掾,后因军功卓著,他的官职升的很快,最后,陈友谅成了起义军的首领。之后,陈友谅占据荆襄、湖广之地,扼长江上游,兵强马壮,并自称皇帝,他成了另一起义军首领朱元璋的强劲对手,陈友谅多次统率大军顺流东下去讨伐朱元璋,但兵败而归。
陈友谅在和朱元璋的对战中终致失败,他所拥有的荆楚、湖广之地也被朱元璋军夺占,那么,元末枭雄陈友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最终的失败的呢?他为何不是朱元璋的对手?
一、红巾军中战无不胜的新星
陈友谅是渔人之子,他少时就注意文武兼修,是个智勇双全之人,在元末那样的乱世之中必然产生英雄人物,陈友谅或许不失时机的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当湖北的徐寿辉率众起义之后,陈友谅加入了起义军,他在起义军与元军的对垒中积极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因而得以得到很高的官职,1357年,陈友谅杀害了自己的主子倪文俊,并吞其部,从此处就开始显现出陈友谅残忍、不忠心的一面,这一点将成为他以后失败的伏笔。陈友谅杀主而成为起义军的统帅之后,他便率领部队攻打湖北、江西和安徽之地,并夺取几乎整个湖北和江西之地,以及安徽的一部分地区,此时,陈友谅成了全国各路起义军中最有实力的首领。
二、着急称帝而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陈友谅率军多次向东攻击安徽的朱元璋军,陈友谅手下有个名将赵普胜,他派赵普胜镇守长江流域的军事重镇安庆,从而成为朱元璋的严重威胁,朱元璋买通赵普胜的食客去离间其和陈友谅的关系,而赵普胜又多次在陈友谅使者面前夸耀自己的军功,让陈友谅觉得自己能成功全靠赵普胜,陈友谅果然中计,他亲手杀掉了赵普胜,斩断了自己的“臂膀”!这里又显示出陈友谅强势多疑的性格,这一性格刚好被对手朱元璋所利用。陈友谅因惧怕功劳巨大的赵普胜夺取自己的首领位而处决了他,这为朱元璋扫除了一大劲敌,因为在之前,朱元璋军多次败于赵普胜之手,现在,朱元璋攻打陈友谅的压力要小了很多。
陈友谅攻克太平城之后,他变得骄傲狂妄了,其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了,后陈友谅在南京附近的采石矶杀害了自己主子徐寿辉并称帝,杀主称帝,这让陈友谅成了众矢之的,因为当时的农民起义军队伍众多,各路起义军首领内心里都想当皇帝,陈友谅在没有消灭掉元朝的情况下提前称帝,这无疑将自己推入了众起义军首领的敌手一面,当初,朱元璋手下著名的谋士刘伯温就劝诫朱元璋:要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这是深谋远虑的政治策略!但陈友谅却违背了缓称王,或许陈友谅手下也不乏有远见的谋士,但陈根本听不进去!陈友谅没有意识到皇帝称号只是个虚名,徒有虚名而将自己置于众矢之的,这是不明智之举!陈友谅称帝那天都没有遇到好天气,当时大风大雨,这说明老天都不愿意帮助他。
三、惨败于朱元璋,身死鄱阳湖
朱元璋的谋士刘基早就意识到陈友谅的巨大威胁,刘基建议朱元璋先铲除占据长江上游地区的陈友谅,再扫灭张士诚,天下可定!朱元璋便于1361年8月亲自统兵攻打陈军占据的安庆等地,之后,朱元璋攻取安庆,陈友谅败逃武昌,朱元璋便率部向西杀来,其兵锋直指陈友谅的荆楚、江西之地,朱元璋趁势夺取陈友谅在江西的大部分土地,陈友谅驻守在武昌,1363年,不甘心失败的陈友谅集结了60万大军,造了数百艘三层巨型楼船,直接杀奔江西的南昌,在南昌防守的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苦苦支撑了3个月之久,朱元璋率兵救援南昌,陈友谅听闻朱元璋率兵前来,其便撤围南昌城,而出鄱阳湖去拦截朱元璋。
陈友谅的巨型战舰都用铁索连在一起,朱元璋军攻打了三天都以失败而归,并渐渐感觉支持不住了,但老天开始帮助朱元璋了,突然之间刮起了东北风,风势强劲,朱元璋命令士兵用火攻之策焚烧陈友谅的战舰,陈友谅的战舰因为体型巨大而又连在一起,其转动不灵活,进退不自如!一时之间被大火“尽情”焚烧,都被化为灰烬,陈友谅的大军不是被烧死,就是被淹死,就连他智勇双全的弟弟都被烧死了,朱元璋的战舰小而灵活,朱元璋以灵活多变的战法彻底击败了陈友谅,鄱阳湖的湖口已被朱元璋军提前封锁住了,在军粮快要用尽的情况下,陈友谅只得率兵冲击湖口,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陈友谅被射死。
四、总结
陈友谅失败于朱元璋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个人的性格,陈友谅本人强势多疑,性格残暴,不忠于主子,善于玩弄权术等等这些缺点遭致了他最终的失败,他曾经亲手杀掉了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干将赵普胜,这让自己损失巨大,陈友谅手下不乏高明的谋臣,但他没有很好的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陈友谅在鄱阳湖被箭射死,与其说是天意,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性格缺陷最终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