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斟酌
活在朋友圈的年月里,但凡蜜月,似乎不在东南亚沁蓝的浅海边洗洗肚子,便应在欧罗巴迷古的广场上喂喂鸽子。所以我们计划去英、法、德度蜜月。对,俗气,但乐意。
然而, 11月13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万恶之事,人所共愤。富于旅行精神的人们,不会因为11月的人祸,拒绝次年2月的旅行计划。但我们贫瘠于此种精神,即刻改变了蜜月计划,出于胆小、怕麻烦、懒于说服自己与家人等。甚至,我们放弃了整个欧洲。
改去哪里?蜜月标配其二,热带海岛椰影扶疏共黄昏?生于海边、畏惧玩水、海鲜过敏的陈老师给了个英勇光辉的——否。呐,让我们点开热门旅游线。陈:“我比较想去台湾,虽然不想是蜜月去。”我:“日本,我想去,但似乎蜜月去太冷淡了点。”故,蜜月之旅分阶段完成,年前去台湾,年后去日本,吊诡的结论。
2 台湾
台湾行,原计划五日,游高雄、垦丁及台南三处,不凑巧,仅能买到台北进出的航班,目的地便又多了一处,且午进晨离,便索性增了两天行程,倒不匆忙。行前,年尾工闲的我做了6页A4纸的攻略,巨细靡遗。期待着,又似乎没了期待。瞄完6页纸,迷醉在电视剧里的陈老师默然,我看着她说:“日本的,就看你了。”她霎时抬起头,作势要撕掉攻略。“电子版我在公司电脑里备份过了。”“啊......哦......”
七天旅程,计划详实,语言互通,更添安稳,恍惚间就有了居住感,体现在旅游行为的家常性:陈老师在途经的每一家宠物店的橱窗前逗猫弄狗,还强迫我增加了夜间探访酒店周边宠物店的行程,甚至在垦丁的7-11积点换购了两个Hello Kitty纪念版的陶瓷碗后,又在台南夜访三个街区的7-11,想要换购LINE纪念款的旅行箱。恍惚之后,是客旅他乡的现实,警钟便是人所乐道的夜市美食,甜的甜、油的油、无趣的无趣,只能说,无福消受。
居住感,无论是臆造的错觉,还是事实的状态,安定之中也常裹挟着寻常无奇。“为我所有”的挑逗属性总是低于“仅供欣赏”。对于猎奇的旅行者,“像回了家”定是美不过“从没见过”,至少在旅途。有人热衷于旅途中美好的艺术馆、博物馆、书店、饭店、商店等等;而我,只希望在所居的城市遭遇它们,毕竟供给日常生活才是它们所应有的美好品德。活在城市,游于山川。城市,终究是用来生活的,哪怕是旅游城市。看得多了,难免生厌,懒于揣着一颗心去体悟建筑丛林中的众生相。还好,有太平洋的风。
垦丁,广为人知,居然没有名不副实。由高雄包车前往垦丁,正午时候最是困顿,司机终于熬不住停车去买槟榔,海也预谋着出现了。这才是沿海公路吧,路和海好似同一高度,两相延绵,即便时不时被隔开,也尽是平展的盐田或水池、低矮的小屋或树丛,没有山丘没有堤岸,敞开来给你看,全不信奉柳暗花明的美学。阳光一洒,再不能记得其他。海,只要蓝,就够美了,最多就奢望这一把晴朗。垦丁海水的蓝是多层次的——陈老师教我,颜色越沉海也就越深——真是博闻的海姑娘。年底的寒流使这里有了冬天,民宿却仍只提供一床薄被,没有热空调,明显的热带思维。水上的项目当然不合时宜,海只能被观赏。风雨来得也十分任性,垦丁大街夜市即便人流不少仍常被吹得萧条。夜市的美食,还彻底激怒了我们,转投便利店果腹。然而,就因为这蓝的海,依旧以为垦丁名副其实。
回到成都,腊月二十七,年关。去东站的路上,明亮光华的高楼滑过车窗,次第耸立,勾勒着城市的勃发,陈老师感叹:“成都简直是国际大都市。”明净通透的玻璃幕墙,照得脑中的台湾越发陈旧。也难怪,常听乡亲父老、大陆同胞优越念叨:“台湾也就那样,没大陆好。”虽然肤浅而片面,但不得不承认台湾的部分城市硬件的老旧,并不能全部归于对传统的尊重、对工艺的信心,呈现的是疲态。但,我在台湾所能窥视到的城市的生活,仍惬意过我所见识过的大陆的大多数城市。当然,国际大都市成都也很惬意,甚至凭这惬意带来的高幸福感,在各项城市指标平庸的情况下,还能挺进中国最宜居城市前三。乃至绵阳、梓潼,都让陈老师感到了生活降速35%带来的舒适。可,主观的知足常乐,与客观的便利丰足,毕竟不同。
3 日本
大年初二,抹着夜色赶回了舟山,初六便要赴京都,攻略尚无。为免重陷新加坡的terminal困局,尤其在一个英语不太好使的地区,我熬夜抱了佛脚。可能怕我时间不够,原定的航班,在我们到达浦东机场并磨过了高速过分通畅省下的两个小时后,宣布取消,因为关西机场宵禁。本就只五日的行程,又被掐头。难道这是京都之行状况百出的起兴?
并不,一切顺遂。即便返程时,在京都上错火车,也能机智地在新大阪下车,并识破列车员给的错误月台信息,立即寻求身旁“No English”大叔帮助,最终找到HARUKA停靠的月台,刚好赶上我们应坐的班次。
我很喜欢这种语言迷失却能通行无碍的状态。直观的导引标志、明晰的交通系统、固定的运转逻辑使这座城市便利到无需交流,但是点餐除外。在四条通,我们循着广告灯箱闯进了不知名的楼里的火锅店,全是榻榻米小包厢,出电梯便要求脱鞋,只能用点餐机自助下单。与满屏假名的机器对峙了十余分钟后,连呼唤服务点哪都没参悟出的我打开厢门,顺手截住了正小碎步奔过的服务员。“Can you show us how to use this machine to order this one?”我指着赤唐锅的图片道。“One,two,three...nine,ten.”小妹妹羞怯地掰着手指笑着,说出了她所知的全部英文数字,然后逗乐了自己,连连摆手示意自己不懂英语,接着碎步跑开去搬救兵。
除此之外,少有障碍,甚至购物。以我所见,多数情况,服务业者与普通民众区别很大,似春风的似春风,如秋霜的如秋霜,像极我所想象的日本。商场导购员会尽其所有的礼貌和热情,用日语给你详解购买事宜,确认商品无缺损、金额无错误、退税到几楼等等,尽管你只买了几个保温杯。对,就是用日语,哪怕你听不懂,哪怕你用英语,也不期待你的回应。制式化如机器。“真爱这种状态,别人对你叨叨半天,你完全不用搭腔,氛围还显得特别友好。”“你有毛病。”陈老师并不赞同我。
但我更爱普通民众的“如秋霜”,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不打扰的静默。公车、火车上的喧哗,只属于外来语言。也没有街头突然的挥手呼喊、勾肩搭背来证明自己碰到了熟人。当然,见面示意的礼貌,他们也是在意的,甚至对陌生人也持着礼仪,但多是相视浅笑,微微鞠躬,便收笑容,归于静默。这礼仪性的微笑,根本看不出热诚,就像霜的白,只是为了显得好看。但客途于此、少住几日的游人大可尽享这静默的美好,假装内心澄明,而无需担心长此以往的压抑憋闷。
京都的景,唐风和韵,古貌今颜,各有其所,一切妥当,也秋霜似的,洁净、美好而静默,还冷。即便寒风夹雪,也得脱去满是尘埃的鞋才能踏入殿堂(土足厳禁)。这一点让陈老师苦不堪言,给妈妈告了个大状。京都的城市感很弱,即使便利通达,但生活清冷:傍晚7点,街上人烟便渐渐少了,商场能开到9点都已是莫大的恩宠。商店大多仅小门一扇,还都掩着,看不出营业否。所以,即便走在繁华区域,也能明显感到自己在旅途,这里是他乡,风景如画的他乡。
只愿多欣赏,不想长相守。
果然,蜜月旅行选择日本,冷淡了点。尤其是冬天,枯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