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目录往往是精华,是书中核心知识和观点的高度概括!
所以我喜欢先看目录,了解书中主要观点,了解书的结构和层次,通过看目录,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先阅读。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精要主义》的收获。
这本书目录的层次和结构非常清楚,主要讲两个内容:
1、精要主义的核心思维模式: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2、精要主义养成三步骤:❶探索❷排除❸执行
文中用大量丰富的例证来说明为什么提倡精要主义,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㈠
把追求“更少,但更好”当成行事的铁律
微博红人作业本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去他的人生忠告,去他的励志名言,去他的致富圣经,去他的人生哲理,去他的处事之道,去他的心灵鸡汤,去他的智慧辞海,去他的生活艺术……你活着本来独一无二,简单快乐,就因为看了这些骗人的鬼话,而变得无聊、庸俗、攀比、无趣!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时不禁哈哈大笑,觉得有趣又有理。确实,现代社会,在书店里,电视上,网络上,手机微信中……到处充斥着这些成功励志学。
信息太多,我们似乎什么都不想错过!想要世俗的成功,想创业,想赚大钱,想成为网红,想做自由职业者,想成为某领域的专家,想周游世界,想写作,想健身……想要的太多,可时间和精力又那样的有限!于是,我们迷茫、焦虑、无所适从。
精要主义适时提出,让人豁然开朗。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得到,可能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是该静下心来好好的问自己:我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才会觉得人生是快乐的,没有遗憾的?
在众多的事情和欲望中,我们要懂得选择、甄别和取舍,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过有意义的人生!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我大力推荐两种方法:
①遗愿清单法
有部电影就叫《遗愿清单》,讲两个患癌的只剩几个月可活的病友,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列出人生的梦想清单,然后离开病床,一项一项去实现的过程,让生命的遗憾尽可能降到最低。
我们不妨也列一个这样的“遗愿清单”,设想生命终结前有哪些是你想做的,把它们列出来,然后思考、审视,找时间去完成它们,而且这个清单还可以随时补充和修正。
②七年就是一辈子法
这是李笑来老师提出来的观点。
这是多么棒又多么让我醍醐灌顶的一个理论!
未来太遥远,时代变化又太快,我们的长远目标可以更改为七年:
想想未来七年你想成为什么样子,想掌握什么技能,想去哪些地方,想做些什么事,想看多少书,想拥有什么身材……这样选择变得容易多了。就把七年当作一辈子,人生一下子多出了好几辈子!我认真的过好每一辈子就行。也忽然有了一种勇气,不怕一切从头开始,大不了告诉自己,那已是上辈子的事,我好好开始这辈子吧!
㈡
有勇气真正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期望而活
如果不能自己安排生活的优先次序,就只能任由别人替你安排。
作者谈到他的一个亲身经历:女儿出生的那天,为了不让同事失望,为了赢得客户尊重,他离开在医院的妻子和女儿,勉强去参加会议,结果这种违心的选择让自己很不开心,而这种不开心也传染了别人,影响了客户关系。
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了一段话: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㈢
活在当下
我们可以借鉴过去,也可以畅想未来,然而,只有在此时此地,我们才能执行真正重要之事。
李开复在《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说:不要凡事都贴上“不急”“将来”“找机会”“还有机会”“等特殊的日子”这类标签。活在当下,让今天就成为那个“特殊的日子”,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特殊的一天!人生无论长短,只要这样去活,一定都会圆满丰富。
这话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在一些方面做出了改变。
比如旅游。
以前觉得要有一个星期以上的假才能出去走走,现在觉得完全不必要。旅行,说白了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长假可远游,那平时周末呢?周边深度游啊!
从此,我们喜欢上了自驾游,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比如父母孩子方面。
家人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永远都对你不离不弃的人,而我们最容易忽视和辜负的却是他们。
现在,我每周六必回家和父母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打打牌,散散步,开车带他们到处绕绕......这样平淡的慢时光,都是最幸福的时光。
有一段时间我边带孩子还边做自己的事,结果做事效率极低,还容易对孩子发火,怪他话多事多影响我,然后又有挫败感和对孩子的内疚感。
现在我执行专注于当下,一次只做一件事的理论。孩子在身边,我就放下所有事耐心专注地陪他玩;独处时,就把握时间,集中注意力做事。这样真的好太多了。
一书一世界,看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每个人的喜好和关注点不同,以上内容仅是我的拙见,欲知详情,还是开卷有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