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在几千年辽阔的历史天空里,留下几多风筝的故事,载沉载浮,摇曳东风。
翻拣故纸堆,关于风筝最早的记载,大约要算《墨子·鲁问》了:“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但墨子却认为公输班这个创造还不如车匠做车辖的贡献大。但这毕竟是人类飞天梦的起点啊。这个故事有另一个版本: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而墨子自认为不如做车辖实用。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公输班或者墨子的竹木鸢,大约直到蔡伦造纸之后,才有了纸质身躯。此时叫纸鸢、纸鹤、纸鹞、风鸢等。传说后来五代时李邺在鸢首置竹为笛,风吹声似筝鸣,才又叫风筝。可是,风筝这个名字在唐代就已有了。到了唐朝,放风筝已是儿童习常的游戏。
唐代高骈的《风筝》诗中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上记载了一个“风筝钓大雕”的故事:“中宗景龙中,召学士赐猎,有二大雕,上仰望之。有放挫啼曰:‘臣能取之。’”于是把死老鼠悬在风筝上,“放而钓焉”。二雕果然“击于鸢盘”,于是中宗趁机将其击毙。
宋朝周密在《武林旧事》里记载,春游西湖时,“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是用风筝和风筝相勾连,不是利用放风筝勾引别人家的少年。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相牵剪裁,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在后“诸色伎艺人”中还提到当时放风筝的有两个有名的,周三和吕偏头。当时,还有卖风筝的小经纪、赶趁人。宋代诗人萧立之七绝《偶成》云:“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敢悭晴放纸鸢。”农民欢喜下雨,适时耕作;城里人却只恨没有晴天,不能去放风筝。风筝本身,是喜雨还是喜晴呢?
宋代词人侯蒙,字元功,年年科举,岁岁失意。三十一岁,才得一个乡贡。人们常常拿他取笑。这年春天,几年年轻人将画着侯蒙画像的大风筝放到半空。风筝在空中摇摇摆摆,侯蒙的画像自然也摇摇摆摆,加之画得十分好笑(大约是用的现在的漫画笔法?),情景很是好玩。谁知侯蒙一见,不怒反笑,还诗兴大发,说:“我要题一首词在此风筝上,这样配上才更好。”年轻人把风筝取下来,侯蒙提笔写道:“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不久之后,侯蒙再次科考,一举登第,五十多岁时,官位已做得颇高。不知是不是风筝帮他的忙呢?
明代传奇人物、江南才子徐文长,晚年卖画为生。在七十岁前后,画过不少《风鸢图》,也就是小孩子放风筝的图画。题风鸢图的诗也颇多,而且有趣:其一:“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此际不偷慈母线,明朝辜负放鸢天。”大好春光,不放风筝,岂不可惜?这个小顽童,算计着要偷母亲的线,而且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大约慈母之重要,就在有线可偷乎?其二:“偷放风鸢不在家,先生差伴没处拿。有人指点春郊外,雪下红衫就是他。”春雪尚残,此子就已迫不及待“偷放风鸢”,遥遥一线,雪下红衫,逃学放风筝何等惬意!谁人没有少年时?人不逃学枉少年!其三:“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哪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七十老翁驻马,闲看儿童断线,恐怕还偷偷窃笑,想起当年自己也曾这般淘气。徐文长童心可爱之极!
传说一次有人拿一张又大又劣的纸求他画风鸢,钱却不肯多给传说一次有人拿一张又大又劣的纸求他画风鸢,钱却不肯多给。徐文长先在右上角两三笔画只风筝,再在左下角三两笔画个小儿,中间丈余空白遥遥一线相牵,完了。想来极有可能,想来极是有趣!
冯骥才在小说《阴阳八卦》里写了一位奇人“千金一道”尹瘦石,竟然画了一条两丈长的风鸢图,就是这种画法:他先在这头下角画个童子,再在远远那边上角画只风筝,然后就打孩童扬起的小手里,飘出一根绳,赛有风吹送,悠悠升高,遥遥飞去,气带人走,笔领线行,最后一扬一抬,线头刚好停在风筝的骨架上。两丈多长的画上,虽说只有一根线,却赛有满纸徐徐吹拂的风。绝!
清代李笠翁有一出戏叫《风筝误》,讲的是书生韩世勋应其友戚施所求,题诗于风筝之上。不料风筝飘落詹府(这次真是事故),二小姐淑娟和诗其上。韩生见诗生情,便冒戚生之名再题诗,再将风筝飘入詹府(这次是成心了,你们拿风筝当快递呢?)。不料这次却被貌丑刁顽的大小姐爱娟所得,爱娟便借淑娟名义约其私会,由此引发了一连串妙趣横生的误会。最后当然是才子配佳人,顽汉得劣妻,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正册探春的判词那页画着海边放风筝,船上女子掩面而泣,判词曰:“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而正月十五庆元宵时,探春制的灯谜谜底还是风筝,预示了她的结局:“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最后探春远嫁,真的成了断线的风筝。曹雪芹是个多面手,会得多。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中,曹雪芹论述了40多类风筝的扎糊及绘法,还指出风筝讲究”四艺”——扎、糊、绘、放。在《红楼梦》第七十回写众人放风筝,有蝴蝶、美人、大雁、大鱼、大螃蟹、红蝙蝠、软翅子凤凰等花色,还有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空如钟鸣一般”。放风筝时,有的还故意剪断扯线,让风筝飞走,认为可以放走坏运气,叫“放晦气”。书中紫鹃将黛玉手中的风筝绕子线齐根剪断,并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可林妹妹不还是一样“多愁多病的身”?
古人写风筝的诗很多。最熟悉的还是小学学过的那首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既然“早”,还要“忙”,真是贪玩儿。
据度娘说: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山东潍坊,被称为风筝之都,每年四月的风筝会,值得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