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的一个春日,明媚的阳光普照下的校园一角喧闹不已,不少学生围在那里议论纷纷, 其中几个手里还拿着扫把。几位老师走上前去询问,发现被这些孩子围在中间的是一只坠落的鸟窝,鸟窝里有两只刚出生不久的雏鸟,一只已没了声息,另一只还在低低地哀鸣。原来这群孩子在树上发现了这个鸟窝,几个“机灵”的跑回教室拿了扫把,把鸟窝捅了下来,更令老师们惊恐和痛心的是,孩子们的脸上布满了兴奋,却全然不见一丝伤感与怜悯。
这件小事迅速引起了全体老师的重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学校对 1~6 年级 395 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生命的了解、关爱生命的程度、掌握基本生存技能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调查的结果不容乐观,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很不全面,对生命珍惜的程度不够;个别学生发生道德观念的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的情况;一些学生存在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不良现象;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处于孤独的状态;还有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存在暴力思想……
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所有老师都陷入了深刻的反思:我们最需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面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未成年人自杀、校园欺凌、沉迷网络游戏等把生命当作游戏……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最该做的是什么?当一个孩子不热爱生命,不敬畏生命,即使学会再多的知识与技能, 他还能称其为“人”吗?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 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因此,学校于 2004 年正式提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他们全面地认识生命,学会珍惜、关爱生命,懂得保护自己、保护生命,将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润泽生命的幸福港湾。
01
生命教育为何与何为
究竟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一词,现代汉语里解释为: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最早出自《战国策·秦策三》:“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而对“人”来说,生命是指有意识的存在,不仅要有意志、信念、精神,更重要的是怀有对生命的敬意与感怀。我们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包含三个层面。
尊重生命(成人)——生命诚可贵。既尊重、珍惜自我的生命,又尊重、珍惜他人及世界万物的生命,具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情怀,和谐地共享同一片蓝天,诗意地栖居同一片大地。
润泽生命(成我)——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当因材施教,尊重个性,激发生命的活力, 发掘生命的潜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燃烧出属于自己生命的独特光彩。
精彩生命(成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获得一种提升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的人生态度。使学生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要关注明日生命之发展,将生命和使命融为一体。
02
打造系统化的生命教育课程
学校从 2004 年开始,确立了“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教育”的核心理念,构建了太平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一)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结构与评价
1.课程目标体系
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基础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第二阶层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建构生命愿景,从个人的“ 自我”“ 学业”“ 人际”等层面,设定明确努力的指标意涵。最高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发扬生命光辉。
学校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对学生达成三个阶层的教育目标:
自我实现—理想与现实吻合,发扬生命光
辉;
发展生涯—建构生命愿景,彩绘亮丽人生;
珍爱生命—体悟人生,活得尊严。
2.课程结构体系
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
《生命教育读本》,分为低、中、高三册,低段的重点是认识生命,中段的重点是珍爱生命,高段的重点是敬畏生命。根据各册的重点,每册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四大部分,包括名言集锦、知识驿站、故事长廊及综合实践。在每周五下午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通过综合化的教学目标落实,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学习,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创设,动态化的教学过程推进,开放化的学习方式变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生命的奥秘,学会运用生命科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以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养成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情操与习惯。
学校把生命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科课程中蕴涵着的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3.课程评价体系
在评价上,我们重视生成性的质性评价,旨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对人的主体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关注。
(二)构建“红黄蓝三原色”课程
学校将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两类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建构基于学校课程建设宗旨和校本特色的“文化基础课程、艺术拓展课程、主题综合实践”三类课程体系,简称“红黄蓝”三原色课程。学校以红、黄、蓝三个原色分别对应三个课程体系, 通过托底“三色”课程,呵护学生个性,关注学生七彩纷呈的差异,为他们将来的多彩人生打好生命的底色。
三类课程的环境分别要求“安全、自由、开放”,就是给学生以最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幸福成长具有良好的课程基础;
课程方式分别要求“科学、自主、融合”,就是对学生生命特征的尊重,使课程能够真正因材施教,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实现融合;
课程的效果以“积淀、喜悦、历练”为追求,最终体现“生命成长,幸福成才”的目标。
(三)完善“生命底色”课程
学校从原来实施“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增加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体验课程”(即原来提出的“红黄蓝课程”设想),通过不断加强课程结构研究,目前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生命底色课程”体系,即:紧紧围绕太平学子“健康”“ 求知”“ 合作”“ 创新”四大核心素养,以“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层次从顶层设计完善“生命底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从数量的提高向质量的提升转变,课程的运行从单一研究走向整体综合研究,在有效整合、动态管理课程体系中,做到基础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精品化、体验课程特色化(见图1)。
红色:血液的颜色,最有传统审美的中国色, 对应基础课程;
黄色:大自然最显眼注目的颜色,对应的是凸显个性和特长的拓展课程;
蓝色:天空和大海的颜色,代表开阔的视野和综合的能力,对应开放的体验式活动课程。
红黄蓝:自然界彩色世界的三原色,适时交汇融合,将呈现赤橙黄绿青等绚丽色彩。三色共同绘成同心圆,旨在为学生将来的多彩人生打好生命底色,同时关注学生七彩纷呈的差异,最终为他们实现生命之发展。
03
课堂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给学生提供一种“生命成长的经历”,使他们在这种“生命成长的经历”中,能够实现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与“知识课堂”相比较而言,在价值观上更加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抱负等健全心灵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上,既注重预设性目标,更注重生成性目标,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教学方式上,不仅有“ 教”有“ 导”,更倡导学生去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学”;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及激励欣赏、充满期待、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学结果上,生命课堂在强调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学习习惯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更丰富、更健全了。
学校根据对“生命教育”三个层面的认识,确立了实现“生命课堂”的三个阶段和四大追求(见图 2) 。
1.打造真实的课堂
真实的课堂尊重生命的权利和差异,呵护生命的本真。
《小蟋蟀找耳朵》教学片段:
师:小蟋蟀找啊找啊,他遇到了蚊子妹妹,还遇到了蝗虫姐姐,他真希望蚊子妹妹和蝗虫姐姐能告诉他,他的耳朵去哪里了。他们是怎样说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角色,好好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教师指名读)
生读:哎,你的耳朵呢?
师:小蟋蟀,你为什么惊讶呀? 生:蚊子也没有耳朵啦!
师:是啊,连蚊子的耳朵也没了,多么令人惊讶啊!大家知道“惊讶”是什么意思了吧!现在,再请一位同学读(生再读这句话)。
师:假如能加上动作或表情,那就更棒了!(学生带上表情、动作读这段话)
……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孩子们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像角色一样地思考,一样地说话。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老师的引导、点拨都是建立在学生真实的知识基础上展开的,从而使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真实的提高。
2.打造发展的课堂
发展的课堂唤醒生命的活力,发掘生命的潜能,体现生命互相关怀。
比如我们在数学学科提倡的“情知数学”概念,使得数学课堂除了数学课所特有的数学味以外,也倡导以情感来带动知识的学习,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冷而严肃的数学美”充满浓浓的生命。在数学课堂上,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根据教学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去体验、去思考,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同时,强调让数学与生活整合,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对数学、对生活的热爱。
3.追求理想的课堂
理想的课堂,强调知行合一及生命的相融和共鸣,成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把生命教育和使命教育融为一体。理想的课堂应该“见人”“见料”
“见思”。追求“见人”的课堂,从教育的本源来认识课堂,构建着眼于生命成长的课堂,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追求学生生命的成长;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课堂教学要融入教师个人的教学哲学,注入教师的个人风格。
追求“ 见料”的课堂,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境出发,利用现在教材,开发相关资源,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追求“见思”的课堂,要摒弃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度。
04
营建生命教育的大时空
学校携手家庭,联通社会,在由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大时空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1.常态化的校园润泽
生活在我们的校园里,生命教育无时不在发生,无处不在发生。每一天清晨,孩子们步入校园, 迎接他们的是校长亲切的笑脸与温和的问候,孩子们学到的是生命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生日那天, 学校的电子屏上都会滚动播出对“小寿星”的祝福,当天早上,还会收到校长亲自送上的学校精心设计的生日贺卡,接过寄托了浓浓祝福的贺卡,孩子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珍贵;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学校工会为每一位女教师送上了一份小小的蛋糕,老师们却不约而同地把蛋糕拿到学校与孩子们分享。
2.主题式的活动教育
我们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充分利用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太平小学社区化综合实践活动为基点,依托社区资源,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孩子们走进社区、警局、消防队、环保局,体验生命的不同精彩。
在《我和家乡》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组,深入各社区、村居调查研究,孩子们走访了温岭的几处景点,深入民营企业体验,邀请本地艺术家讲课,品尝家乡特产,在感受家乡美好的同时,也领悟到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人、每一景、每一物。
3.体验式的实践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特别是特有的地域资源,挖掘课程资源。拆除阻隔学校与自然、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参观访问、公益劳动、实践体验等,走出校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到目前为止,东部校区已建立了十大外联基地,构建了十个实践与探索课程:
大风车实践基地——“风车探秘”系列课程
新能源实践基地——“生态环保”系列课程
劳动实践基地—“绿野仙踪”系列课程
果园实践基地——“果园怡情”系列课程
高新企业实践基地—“企业探访”系列课程
油菜花地实践基地—“解蜜行动”系列课程
原始湿地实践基地—“踏足湿地”系列课程
东海塘实践基地——“海洋滩涂”“气象观测”系列课程
东部城市展馆实践基地——“海绵城市”“了解东部”系列课程
养殖实践基地——“亲近动物”系列课程
结语:生命教育实施至今,校园中洋溢着的是一份温情,常常在不经意间拨动我们的心弦。
三年级的一个孩子,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排查校园中的安全隐患,并把自己的调查结果编成了一册 《校园安全小哨兵》,赠送给同学们,翻着那本不厚但却图文并茂的“书”,可以感受到一个个孩子最纯真的心。
2016 年秋天,校园里的一棵雪松遭受了严重的病虫危害,孩子们四处查阅资料,还跑到农林局请来林业专家,想要挽救这棵从学校创办之初就矗立在校园里的大树。当得知雪松无法救回,将被砍掉时,很多班级用各种形式与雪松告别,有的在雪松下合影,有的轻轻地取下雪松的一片针叶留作纪念,有的搜集了师生昔时与雪松的合影进行展览,有的撰文以记之,还有的班级集体朗诵了关于松树的诗篇。为了减轻孩子们的伤感,学校特地选了一个星期天来挖走雪松,但那一天,很多孩子自发来到了学校,当看到雪松被截成一段一段运走时,不少孩子失声痛哭。看着那一张张挂着泪珠的小脸,我们不禁想起多年前地上的鸟窝和刺目的笑容,深刻体悟到教育的价值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