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一饭馆就餐,一对父子特奇异的妆扮引起了我的注意。
爸爸大约三十来岁,举止文雅。儿子有三四岁的样子,活泼可爱,颇有风趣。
儿子对爸爸说:“哎呀,撑死我了。”
“那以后就不用吃饭了咯。”爸爸开玩笑说道。
“为什么?”儿子不解地问道。
“都撑死了,以后还怎么吃饭?”爸爸反问道。
儿子“哼”了一声说:“真笨,老师说这是形容吃的饱,你知道吧。”
他爸爸听罢,哈哈大笑起来。
一个“形容”唤起了我对一些往事的联想,使我想起了上初中时的一些往事,记忆犹新的是一次作文课。
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政治色彩很浓,各门教科书里都能见到。从数学的应用题到语文书里的文章无不存在,作文课就更不能例外。
那时我们写作文的主题,严格说那时是叫中心思想,千篇一律都是歌颂,诸如战天斗地,不怕苦不怕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之类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农村,城市里的事情闻所未闻,能写的只有农村这一类的题材,战天斗地是多数同学的必选。
一天,老师出了一道命题作文——《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们那时写的都是命题作文,而这个题目我们都不知道写过多少次。只要我们校外劳动一次就得写一次,换个老师写一次,升一次级还要写一次。因为我们那时参加的社会劳动确实很多。
这一次班里的一位同学写的是不怕苦的主题。为了极力突出作文的歌颂主题,他真算是绞尽了脑汁。他这样写到(片段):
在零下40多度的青藏高原,红旗招展,口号震天。我和农民一起不惧严寒,披星戴月战斗在刨红薯的最前线。虽然一镐下去只能出现一个白点,手背震裂了,手心磨破了,但没人说一声苦,叫一声难。在劳动号子的鼓舞下 ,大家越干越有劲,脱掉了棉衣,摘去了棉帽,干的都是满头流汗。真正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达胜利,绝不收兵 ,个个都是拼命的干。
老师看过,也按写作文的三段论给他写了评语。
首先给写了一句温馨的话语:请回家吧,这么冷的天。
接下来老师给他写了如下的评语:
这篇作文文不对题。虽然参加了劳动,但不是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建议今后还是不参加的好。
再说那么冷的地方,红薯早冻坏了。且不说刨不出来,即便刨出来了还能吃吗?所以,这样的红薯可以不要。
另外,在极度严寒的环境里,且莫随意脱衣,以防冻伤身体。你还在成长阶段,将来还要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呀!
还有,比葫芦画瓢对写作文是没有帮助的,只有自己的生活才真实。
老师最后总结道:250字(不含标点符号)行文中的劳动场面很壮观,老师读后感觉冷得很,高处不胜寒啊。
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