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里的袁承志是不太讨人喜的,这是一个比较模式化的角色,感觉就是华山派流水线出来的质检优良产品。
袁承志也没有自我,他是一个工具人。别人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的师傅叫他下山去行侠仗义,他就行侠仗义。叫他为父报仇,他就去为父报仇。叫他暂时不要报仇,说崇祯皇帝杀不得,他便不杀,改去行刺皇太极。师傅叫他帮李自成,他就帮李自成。甚至师傅说不要在朝做官,他立马归隐。整本《碧血剑》读下来,可以改名为《听师傅的话》。
袁承志不单听师傅的话,还听阿九的话,当时袁承志为了找寻青青入到皇宫,躲避何铁手他们的追捕,机缘巧合之下上了阿九的床,嘿,这小色胚一下子意乱情迷,美人在卧神魂颠倒,竟然忘了自己进宫是来干嘛的。
阿九让他不要杀自己的父亲,袁承志就不杀了。这崇祯皇帝是他的杀父仇人,阿九是他仇人的女儿,怎能说杀不杀,袁承志这是不孝啊!
但我们的袁承志同学,他无所谓,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顺利的把矛盾转移出去。眼下国家还需要崇祯,咱还得保护他,结果人家崇祯自己在煤山找了棵老歪脖子树上吊了。
袁承志习惯了接受别人指令,他听师傅,听阿九的话,从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他的人生,只有顺从,没有悖逆。
那么这样的袁承志可爱吗?
我觉得一点都不可爱,袁承志太循规蹈矩了,没有一点自己个性化的东西。这样的袁承志在老师眼里,可能会是一个成绩优异的三好学生,是一个学霸,是模范标兵。但离开校园,去到社会上,袁承志们也许走不远。因为袁承志不会创新,只会模仿。
从华山派这个校园里出来,袁承志走上江湖,他开始了自己人生另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里,他一边听师傅的话,一边学着别人,模仿别人。
袁承志模仿过方岩的吕七先生、金蛇郎君夏雪宜、还有李岩,以及大师兄黄真。袁承志是一个谨厚的人,他去模仿别人,又怎么学得像。斗仙都派两仪剑法时,说几句笑话,只能拾大师哥的牙慧;想学金蛇郎君疏狂潇洒姿态,却有三分像了大师哥黄真的滑稽,还有三分,是吕七先生的傲慢自大。和李岩结义之后,袁承志立马给自己打扮成一个羽扇纶巾的儒生模样。
袁承志一直在表演,他从没有表达过真正的自我。袁承志很迷茫,“我”究竟为何物?袁承志也不知道,他所有的改变似乎都是外来的,从来没有自己主动过。
你比说在李自成大军入京后,李自成要封他做个三品的果毅将军,袁承志不愿做,因为师傅讲过不可在朝为官。但袁承志被牛金星一激,李自成在他肩头一拍,他便不再坚持,做了将军。
再比如说李自成让他交出阿九,此时袁承志的反应是“不由得愕然,心中茫然若失”。阿九是他喜欢的人,可是老板让他交出自己的心爱的女人,袁承志也只是怅然若失,感觉自己失去某个物件般失落,没有丝毫拒绝。当李自成发怒时,袁承志忙躬身道:“属下不敢”。
倘若阿九在他身边,听到这话大概会很失望吧。我跟你以身相许,结果你老板让你把我交出来,你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保持沉默,呵,男人。
相比较另一个人,吴三桂的英雄气魄可就比袁承志强得多了。李自成你敢玩我女人,老子跟你拼了,立马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当袁承志历经风雨,看遍了人间沧桑,他也依然如此,他不知道如何面对现实,他唯有选择离开。
袁承志这个人物是不够立体,不够有血有肉的。在我看来,袁承志只是书上的一个纸面人,他和金庸笔下的其他角色相比要逊色得多。当然,《碧血剑》是金庸先生的第二部作品,人物刻画还不是那么完美,之后在《倚天屠龙记》里面,张无忌可以算是袁承志2.0版。
袁承志在感情问题上也是一个不够果断,不够干净利落的人,焦宛儿、青青、阿九,这些对他一往情深的姑娘,他不知道如何选择。焦宛儿和他一起躲过床底,在床底两个人有过呵气如兰的亲密接触,却有缘无分;阿九和他同床共枕,更是山盟海誓,到最后锦书难托。
焦宛儿为了他,和罗立如在一起了。阿九为了他,远赴藏边了,他只能和青青白头到老。这些都看似合理的安排,其实包含了袁承志在感情面前的懦弱和无能。
袁承志是一个传统的人,讲究君君臣臣,讲究忠孝节义,他和青青在一起,是为了一个义字。当然,也不排除感情的成分在里边。毕竟新修版《碧血剑》里面,还是加了许多袁承志对青青的情感描写。譬如归辛树夫妇掳去青青之后,袁承志去救青青时心里就想:“青弟倘若丧命,就算你是师哥也杀得!”譬如袁承志要去刺杀皇太极,青青对他告白:“你知道,在我心中,一百个鞑子皇帝也及不上你一根头发……”袁承志伸手拔下自己头上一根头发递过去,青青笑了,眼泪却掉了下来。
感情的事,始终都是女子主动一些。焦宛儿如是,阿九如是,青青亦如是。当阿九远走的时候,袁承志内心做过很多纠结,想要一走了之去找她,他确实是“变了心”,但这样对青青不公平,所以他也只能远赴海外,选择遗忘。
只是很多年后,江湖上出了一个法号为九难的尼姑,她时常会望着大海,想起那背着一把金蛇剑的青衫男人。三年、十年……袁承志到底还是没有来。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辜负。
也许每一个“袁承志”都会遇到他的温青青,心里却也会有一个阿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