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古典诗词的若干问题的问与答——金不忧
问:诗词创作宜遵古音还是今音?
答:本人认为是今音。一代人有一代音,唐人也不曾去寻求商音抑或周音。当然,每个人用什么音那是自己的自由,且以古音创作是有其意义的,比如韵律学研究以及文化保存等等。
问:诗词文/文言文/白话文之间是什么样的联系呢?
答:中国文学自周而秦汉而唐宋再而后,是渐趋白话化的。三者之间有异同,最大的区别是语法,还包括一些词语以及助词介词等的不同。诗词文是诗词文,并不能将其等同于文言文。诗词文和其他文体之间是相生相长的。
问:有“诗意唐人写尽“之说,对此持何种观点?
答:不赞同。如果大体上说人有七情六欲,那么十三首便可写尽了,细说起来谁又说得出究竟有多少种呢。况,当今之世界,比起古代不知道事物多了多少种,人类的眼界又开阔了多少倍,只有思力笔力不够,绝不至无新意可写。清代赵翼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冀众才俊能够写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不朽之作。
附近作一首:
念奴娇 上海
浦江九曲[1],过平川,两岸风光无限。
大小商街星也似,弗可一一道遍。
陆嘴[2]楼高,城隍[3]巷窄,桥[4]外鸥时现。
天涯之客,一游方始无憾。
早岁迢递南来,那时都道是,汤生[5]须返。
百里荒烟东浦上,今日楼阁不见。
与似婵娟,宁为尘世客,意长生短。
栏边新立,一轮才要行远。
注:
1: 曲字取弯折之义时,字典里标作一声,口头则多作三声,如曲江/九曲桥等,此处亦同。
2: 指陆家嘴
3: 指城隍庙一带,隍字义为无水之护城沟。
4: 指外白渡桥
5: 借指离乡求学之人。南宋巩丰著有<<送汤麟之秀才往汉东从徐省元教授学诗>>。
金不忧:朝鲜族,诗词爱好者。就职过贸易公司,设立运营过小型公司,居住上海。认为有诗的人生是美丽的,又认为美丽的心境催生美丽的作品,即“想得美,才能写得美。”
一点写诗心得——邓生
我写的诗,基本都是记录自己在某个生活场景和瞬间受到的触动,在那一刻忽有灵感,先记下来,也许遣字用词不够好,没关系,事后慢慢琢磨修改,也是一种乐趣。所以,诗可以说就是个人的生活史。有时候写得确实太平庸或者有高度重复,就不保留。
最近在读东坡词集,很多唱和应酬的作品其实也很一般,有很多跟自己其他作品重复的句子,有很多借用古人的句子。那些真正人所共知的佳作,都是最能反映他个人经历和感悟的作品。
闲题五凤溪的创作历程和场景是这样的,周末游金堂五凤溪古镇,本想在沱江边喝茶看江景,但能看到江的茶馆在公路边,环境不理想,人多嘈杂,于是继续往古镇深处寻觅。古镇上有不少风格不错的民宿,结果在一家叫抱朴的客舍院子里发现一棵正在开花的樱花树,走进院子,发现樱树后面有一个无人的小亭,正是看花喝茶好地方。坐进亭子,果然与外面人声熙攘的街道不同,很清静。眼前就是一幅蓝天背景下的樱花图,亭子茶桌上飘落了几瓣柔弱的樱花瓣,风来时花瓣零星飘落,传来不知名的小鸟啼鸣,于是诗感忽来。
诗已死,时人作诗,如何蹦跶,终难逃如来掌心。框里不新,框外不美,徒唤奈何。人之所活者,不过心境二字。诗,乃为心境作,非为规则作。所作合律则为诗,不合律则为押韵散文,有何不可?!就规则而舍自由,非从心也。弹赞由人,悲喜由己,可自得也。
写诗一般都是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出发,别人没有经历过我们的体验和感悟,自然读我们的诗不大容易共鸣。但是李白杜甫苏轼不是跟我们所有人都隔得更遥远吗,为什么他们的作品反而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共鸣,难道跟古人比跟同时代的今人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从小我们就被要求,被告知阅读这些大家的作品,并且被老师,家长,学者,名人这些大大小小的权威反复解读和注释,让我们不自觉地代入到那些遥远时代的感情体验中。教育对我们的审美具有塑型作用,贤师兄前面说过。大家的作品确实写得比我们都好得多,是毋容置疑的,但我们对这些作品超时代的认同和共鸣,教育的审美塑型作用也是毋容置疑的,只是不易被我们察觉而已,这就是潜移默化吧。
闲题于五凤溪
纤纤落瓣铺华亭
花弄影,叶初新
野鸟啁啾不知名
淡淡清茶慰生平
布衣民,功名轻
无事闲赋逍遥心
邓生:清华航天航空学院硕士,现从事航空工程设计。
诗道万千——摇光
诗道万千,不必一种观点统一世界。若要追求其根本,我以为还是要从审美活动的本质来探寻。我提倡用新韵。不过平水韵还是要学习的,一方面可以拿来体验创作,另一方面主要也是为了更好理解前人诗作。
在人成长之后,便认识到在现实中并不能教人随心所欲,人的很多精神需求需要在另一个世界才能得到实现。
佛门说苦说空说涅槃成佛,道家说脱胎换骨成仙了道,更多诸教将愿望的实现委于天国与神。或者像已故的凡人王小波所说,人仅仅拥有一个现实世界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
写诗也好,作画也好,品茶也好,乃至喝酒吃饭,都在很大成度上包含了审美内涵,是审美行为,而审美正是一道离苦之门。而写诗,正是不断走向这道门,进入这道门,至于登堂入室,甚至登峰造极的修行。但是目的呢?不还是离苦得乐么。在技术上不断精进当然也是有价值的,不过太专注于技艺也不行。还是要以自心为本,回归自己审视自己提升自己,写诗也从自心做起生发出来,再反馈回自心。
为伏一切心故用一切法。云何降伏其心?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
五绝 无题
白日千般事,黄昏一盏茶。
却将诗与酒,留与月和花。
五绝 无题
斜照天边火,浮云海上花。
思人千里外,无处借飞槎。
五绝 羽毛
无为品自高,天上看云涛。
忘尽心头事,浮生一羽毛。
摇光:机械专业。前创业者,现科研工作者。著有《无忧集》。自画像:闲来几卷书,无欲不摧眉。诗酒平生爱,且容贪此杯。赏心求乐事,得意放形骸。只愿今夕醉,何愁明日来。天生我有用,地藏谁能埋。问道赤松下,逍遥亦快哉。
我愿意从三个层面来欣赏诗词作品,这也许与我的三个身份有关——心理咨询师、教师和读者。
我看到每一首诗,都会感觉到其独特的价值,因为我知道对作者来说,只要是创作出一首作品,即使别人不懂,或者没有同感,但是这首作品对于其自身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一直认为作品欣赏的第一阶段就是按照诗词的本来面目来欣赏。其实,作为心理咨询师,与其说我是欣赏作品,不如说我是欣赏人性中的真实更为恰当。
在第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之后,我们可以开始第二个层面的工作——在交流探索中让词语成长,可以平仄音韵等规则来选择更优美的形式表达。这时候,我往往是作为教师身份来思考这个任务。
作品创作完成,该作品就可以脱离作者而独立存在了,也就是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完成审美活动,很有可能读者的理解与作者创作的初衷不一致,但是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意义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价值。这个层面的工作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俞梅)
无题
今时彼时去,有意无意间。
晴空窗外树,倦身望云闲。
临江仙 丁香花落
昨夜骤起狂风,犹记梦浅泪盈。
寂寥清晨残枝横。
满地丁香花瓣,发乱云随风行。
从来娇颜易逝,倏尔暗香凋零。
抚琴三曲慰平生。
一季相遇如梦,毕竟北亭南汀。
编辑:水木心艺,中科院心理所临床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硕士/在职博士、清华大学法学学士、东北师大理学学士(生物学);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健康促进委员会专家委员,客座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首批婚姻家庭咨询师。20余年中学与高校教学及管理经验,专注于青少年教育心理及教学管理研究,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2部;主持申报、参与并完成5项市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