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儿方长成,今年即将到十五岁。这个年龄正是血气方刚,情绪化严重的重要时期。但就在这个“五一”假期,我却找到了与其幸福和谐相处的秘诀,那就是尊重、界限、看见。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春期孩子相处,不要紧盯孩子,要紧盯自己。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留言:
我女儿初一成绩挺好的,初二开始不想上学。我脾气暴躁,虽然看了很多相关的书,但那些方法用在女儿身上一点用没有,油盐不进。
有时候,会忍不住打骂或嘲讽孩子,事后又无比自责与懊悔,我们的关系一度很糟糕。
我担心孩子学习不上心,欠缺的知识太多,怕是到时连高中都考不上。
我努力寻求改变,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改变。
妈妈的留言里充斥着挫败、焦虑、自责、担心、懊悔、无力等一连串负面情绪。
表面看上去,是孩子的学业问题,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我这么多年的个案经验来看。实际需要解决的,是妈妈的情绪问题。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A女儿不想上学,是诱发事件;
B孩子学习不上进,考不上高中,是妈妈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C打骂或嘲讽孩子,与孩子关系糟糕,是妈妈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妈妈想要的。她想要的,应该是女儿好好学习,考上高中。
解读这则留言,并非要责怪谁。
我们都清楚,孩子学业上遇到问题,是孩子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父母遇到孩子学业上的问题,是父母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至少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如此。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看到情绪背后的需求,你担心什么?你在恐惧什么?学习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口粮来到这个人世间的,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活出自己的生命状态,看看自己的能量层级是是在哪一个水平线上。如果自己都是焦虑的和压抑的,不要期望你的孩子会好。因为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妈妈不快乐。孩子哪能敢快乐呢?
下面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在五一期间与儿子的一段亲身经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觉察。
在“五一"期间陪儿子一起去进行常规视力检查,检查结果表明还不错,一年多来视力控制得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为了将来可以更好地保护视力,最终权衡后做了一个选择,决定配置OK镜。如果在以往,儿子一定会心疼钱而不愿意配置,可这次能感受到儿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时在过程中也非常配合。
在来回的路上,我们一起开启了亲子黄金时间沟通,随着聊天的深入,对儿子的知识层面和心理成长速度我感受到了惊喜。他已经非常有自己清醒的思考和意识。比如说:“在抵制不健康食物方面能做对自律和坚守、在对待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也是有了自己独有的想法,虽然学习的过程中不容易,但他不放弃并且很清醒自己的潜力,不骄不躁让我倍感欣慰。至少当我不再焦虑他的学习和担忧他的未来,选择相信和祝福时,看到孩子成长的力量。
我把这一段历程分享出来的目的就是想告诉所有的家长们,我们的孩子原本是俱足的,他们是有能力可以让自己照顾好自己。并且也是可以活出自己独有的生命色彩,但前提是我们要选择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