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高估了自己1年内能做到的事情,也低估了自己10年内能做到的事情。
——吉姆·罗恩
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卢曼曾经是一名普通公务员,他每天写6张卡片笔记,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
卢曼在30年的时间里一共出版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他始创的卡片盒笔记写作法功不可没。
申克·阿伦斯所著的《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卢曼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及具体写作方法,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卢曼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图书。
阿伦斯博士是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育哲学讲师,教授时间管理、决策和个人成长,著有获奖作品《实验与探索》。
《卡片笔记写作法》从写作知识、写作准备、写作能力和注意事项四个角度概述写作的基本问题,总结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并列出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通过讲解卢曼从阅读、记笔记、再到写作的整个工作流程,《卡片笔记写作法》带领读者重新认识“笔记”,运用卢曼的卡片盒笔记写作法,建立独有的灵感宝库,让写作事半功倍。
一、随想随记
在《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没有写出来的想法其实是被浪费的才华。
这句话里所提及的想法就像灵感,稍纵即逝,假如没有将想法及时写下来,过后绞尽脑汁也不一定能再想起来。才华被浪费了,岂不可惜。
唐朝诗人李贺7岁即席赋诗,进京赶考时一首即兴诗作《高轩过》轰动京城,得到韩愈赏识。《雁门太守行》是李贺脍炙人口的诗作之一。虽然李贺只活到27岁,却留下了230多首诗篇。如此高产得益于他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李贺为了搜集写作素材,早晨背上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历,一有灵感马上记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中。晚上回来整理锦囊中的纸条,把有用的纸条存入另一个锦囊中以备日后写作用。
虽然所处的时代相隔甚远,卢曼的卡片盒与李贺的锦囊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时注意及时记下想法,想到哪写到哪,假以时日,积少成多,是积累创作素材的一个好方法。
二、如何做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记笔记法,比如直接在原书中做标记;在空白处写感想;用不同颜色的笔划线、做记号;在书中贴各种便利贴;写在厚厚的笔记本上;做读书卡片;使用笔记软件做记录……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的作者奥野宣之是日本的阅读笔记专家,他的“葱鲔火锅式”摘抄法除了摘抄书中的亮点,还将阅读时产生的想法也都及时记下来。
奥野宣之没有使用专用的卡片,而是各种文具齐上阵,除了笔记本,还包括各种彩笔、便利贴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奥野宣之的记笔记法侧重点在于记,写作时要提取、调用笔记就不如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更加方便快捷了。
关于卡片盒,卢曼的经验是使用A6规格(105 mm x 148 mm)的卡片,将卡片存放于盒子内。
卢曼独具特色的是他有“两个盒子”,一个用于存放原始笔记卡片,另一个用于存放给笔记做索引的卡片,组合成高效的卡片盒笔记。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一般很简短,是他的研究成果的索引,需要时他会在这些索引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思考,不断链接知识要点,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树。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是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就像散落的珍珠,可以随意组合,串成各种美丽的珍珠链,为他的著作等身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三、从阅读到写作
《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的副标题是“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阿伦斯认为只需准备好笔和纸、编辑器、卡片盒和文献管理系统,就可以开始阅读和写作了。
除了纸质卡片,读者还可以根据个人偏好借助各种编辑器和笔记软件,高效管理自己的文献系统,形成便于提取笔记、激发灵感的电子“卡片盒”。
卢曼做了9万张知识卡片,看似数量庞大,平均下来每天只写了6张卡片笔记。
普通人每天写3张卡片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即使每天只写1张卡片,1年下来也能积累365张卡片笔记,3年就不止1000张卡片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随时记笔记的好习惯,把更多的记忆交给笔记,清空大脑,让大脑轻松上阵去思考。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让大脑和卡片盒合理分工,各自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阅读与写作才能更高效。
结语:
申克·阿伦斯所著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不仅是一本简洁实用的写作工具书,还是一本思考方法书。
读者通过了解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可以快速掌握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具体写作方法,重新认识“笔记”,让卡片盒笔记成为自己的思维线索和灵感宝库,轻松实现从阅读到写作。更重要的是,读者还可以从卡片笔记中学会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