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三:澳门档案馆
二十多年前我还在《歌剧艺术》编辑部时,曾参与过地方志·歌剧篇的编辑工作。
这是一项极为繁锁、同时需要很多人一起参与、并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且无私奉献的工作。有时候为了获得一个确凿的史料,你必须走访很多人,采集大量信息,这当中可能有些当事人已不在人世,你还要尽可能地找到他/她的家人、朋友,乃至所有可能与之有关联的人,帮助他们回忆其中的每个过程,甚至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因此,当我站在这个《图说澳门》展览前,尤其是当我看到这对小情侣这么投入、这么认真地踱步观看时,不禁为此而感叹:
这项我曾经不那么热爱的地方志编辑工作,其实真的是一项极有意义,造福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工作,它至少能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到他们正在生活的城市,究竟是如何从无到有、逐步形成、演变的一个详尽过程。
更何况这个展览中大量地运用了详尽的图示,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城市的发展脉落,让一个原本极为枯燥的内容变得更为具象化了。
如果你要想最快地了解或捕捉到一个城市的源头及其历史,档案馆无疑是最佳之选。
《图说澳门》图文摘录:
1.
1840年鸦片战争后,澳葡政府开始扩张其管治范围,原有城墙多处被毀。
1869年葡萄牙开始陆续在其海外领地建立了工务部门,澳门因此加快了城市改造,一些区域被重新规划,并展开内港填海、海港改造和建设城市供水系统工程。
2.
这是1899年及1903年的望德堂区规划图,从中可见该区城市肌理在上世纪初重整前后的变化。
3.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澳门的工业有所发展,包括玻璃制造等很多领域,在澳门档案馆馆藏图则中可看到上述工厂厂房的图则。
4.
1922年澳门城市规划图,显示了食用水的勘探、收集和分配的总体计划。
发现四:澳门文化局
当我走出中央图书馆时,被前面的一座建筑所吸引,径直往前走,只见上面写着"澳门文化局"几个字样。
我好奇地向内张望,却始终没敢进入,我想这应该不是一个游客可随意"闯入"的地方吧。
不过最终还是忍不住地拍下了这几张照片,给自己留下一些遐想空间......
发现五:一条莫名喜欢的小路
很喜欢下面这张照片,是因为喜欢照片里的这条马路,说不上来喜欢的具体原因,有时候就是一种毫无理由的莫名喜欢。
这是我在寻找回程巴士时途经的一条路,停在小路上的这辆绿色巴士,与旁边那黄色的墙面及其绿荫恰好构成了一个极为协调的画面。
发现六:无意间"闯入"的地方
"闯入"这个小楼实属无意。当经过它外面花园时,我好奇地在想,有着这样一个花园的房子里,究竟会住着怎样的一户人家或主人?....
就这样被糊里糊涂、莫名其妙地迎了进去。
这其实是个名为《谁识文章第一流 - 雪社展览》的展览。
据资料显示:
雪社是二十世纪早期澳门著名的文学社团,被学界认为是"民国时期澳门文学社团中持续时间最长、组织较为固定,活动形式较为多样、创作最为丰富的澳门本地诗社"。
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本土特色,代表着澳门文学有了自己的 "根"。
展览分别展示了该诗社中的一些骨干人物及其作品介绍。
发现七:澳门茶文化馆
我妈妈是个红木家具爱好与收藏者,我算是遗传到了她的这种兴趣爱好,但又不完全是,因为我既喜欢这种旧时的"棕色刻花家具",但又更喜欢现代的、比较简约的家具款式。
有时候,红木家具给我的感觉有些过于压抑、过于沉重,我曾竭力想摆脱这些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来的"艺术品",尽管我知道它们已流淌在我的血液中,无论如何都没法抹去……
看着屋内的这些摆设,就象置身于老家的客堂间一样,家具的颜色、样式,无一不勾起我对从前日子的回忆……
不过请别误会,这儿并不是明清家具展,而是澳门的茶文化馆。
说实在的,我并不常喝茶,也不懂如何品茶,但这个氛围却是我极为熟悉的。
我们的"妈妈学堂"曾为诸多老外妈妈群体开设过一些茶艺的体验课堂,因而对茶文化有过一些接触。茶叶中所独有的那股香气,很容易将我带入到一种特定的氛围当中。
这里是澳门首座以茶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由澳门民政总署管理,于2005年6月1日开始启用。
据资料记载:
17世纪初,澳门已成为中国向西方出工茶叶最重要的转口港,茶叶转口贸易地位显赫,因此可以说澳门是近代中国茶文化推广至西方世界的最早门户。
发现八:澳门艺文馆
这是与澳门文化局、澳门中央图书馆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的一座建筑物,里面仅有一个大厅,展示的作品大多以现代艺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