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这是一本职场人常被推荐阅读的经典之著,由管理大师德鲁克写著。很早就尝鲜读了09年机工版,然而当时并没有觉得如何,与其他的“畅销书”一同翻过了便被我抛诸脑后。今年初整理书本,这本被抖落了灰重新放在面前,又读一遍,才生发了以下思考。
我理解的“成效”,站在了“浪费”的反面,避免浪费就是成效,避免浪费时间和资源,自己的、他人的或组织的。
做事先问Why
避免浪费的第一步就是别去做无用功。就像德鲁克所说,要变“do things right”为"get right things done"。朝错的方向,越做越错,越“高效”越浪费。
有人说我干活儿都是老板布置的任务,管它错对总是要做的。甚至还遇到一位说,做给老板看啊,如果结果不好,老板就知道自己错啦。明知不好还去做,且不说是否浪费组织的资源,难道不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拉低自己的智商么?那能怎样?要不要尝试一下劝说老板,当然不是简单say no,而是列举原任务的利弊,最好再找出个替代方案。老板如果是可以沟通的人,那皆大欢喜,或者他告知你你原来所不知道的任务背景信息,让它合理化;或者听取建议、重新考虑。当然也有怎么也沟通不了的情况,如果经常这样,不如考虑换个部门或工作吧,没法沟通的上级会成为你成长的障碍。
事前多准备、多思考,理解一件事的出发点、用意和可能有的价值,哪怕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还是做了件“错”事,也让做事的过程更好了,让自己学习成长了。所以,事无大小,开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去做。养成这个好习惯。
清醒着并发
我实习的时候曾被说,做一个项目时倍儿清爽,同时来三个好像就有点糊涂了。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读书时候可以一门心思,生活和工作不可能啊,常常要么是没事,要么一天砸一堆来,怎么能不顾此失彼?
我喜欢用“并发”这个it用语来描述这个困境,操作系统上指一个时段里多程序运行,但实际任一时间点上只有一个程序在运行。难道不是?事情就只能一件件做。如果有人说同时处理几件事儿,不过是一会做做这个、一会做做那个、哪件都没完结而已。很多人喜欢用to do list,但其实这里面有风险,一是显得每天要做的事儿特别多,生出一种“永远做不完”的挫败感,二是总挑里面容易做的先做了,貌似效率很高,其实把难啃的骨头留给了明天的明天,无形中滋长了“拖延症”。
所以,德鲁克说“要事优先”。我更喜欢书里引用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因为后者更强调了两点本质: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二、所有事运行都有其内在规律。分析下自己所需要做的,哪些是周期性事件,就把它流程化记录下来,每次面临的时候,它就是件被拆分过步骤的有先例可循的事,降低它的难度;哪些是细枝末节也不那么紧迫的,就凑一起找个固定时段定期处理,比如每周五、每天下班前一小时之类。
“并发”还指多人同时访问数据,这时候靠的是不是系统容纳和处理的能力呢?我瞎联想揣测,自身能力越强大,面临这种情况,就能更清醒、更速度吧。
合理分配“我”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不过24小时。再能干也就1人工/天。“我”是不可再生资源呢。所以,要合理分配,一是分权与合作、二是掌控好边界。
分权与合作的要点是“放低”自己。他人有其行事方式,最怕是处处看不惯、然后重新大包大揽。既然决定这样做,就相信别人的长处,让自己“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领域”。当然还要规避扯皮,这就需要设立机制或流程,明确权责。
再就是控制边界,尽善尽美当然不错。但是事情是有资源和时间边界的,尽善尽美必须是在这界限内的完美。不然,就像一场考试,“完美主义者”完美了部分答卷,弃剩余部分不顾。这需要“全局”的视角,不仅对做事本身,也关于组织发展,资源总是有限的,什么都想做,往往是什么都做不好,“要避免组织业务过度膨胀”。
向左or向右
其实生活工作中,我们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决策,不过大小而已。向左还是向右?其实,也许应该向下呢。该怎么做?德鲁克总结的精辟:一、搞清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二、找出解决问题的原则底限;三、思考解决方案、及其满足条件、必要的妥协等;四、具体行动措施;五、重视执行过程中的反馈。
决策是个动词,常常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个动作完成的瞬间。事实上,这是系统工程。如书中所述,步骤过程前后不少。在实际操作上,个人认为往往界定问题很关键,很多时候其实我们也许连真正的问题也没界定清晰,就先去做决定或者找解决方案了。公司产品市场表现不佳、知名度低下,于是决策加大推广力度。前者是真正的问题么?你以为的未必是你以为的。如果不深度调查分析,可能永远也不知道:也许产品或服务本身有问题,也许是反馈机制滞后,也许是推广部门人员流失率高、新人缺乏对产品的理解和行业经验,也许是领导缺位,或者原来根本问题出在企业文化上,等等。
所以,在考虑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时候,先自问,我这到底是要干嘛,然后也许会发现自己是在山脚,原来是想是爬山。
以上这些,于工作有用,于生活也是一样。节省下来时间精力,做点于己于社会有价值的事不好么。一生太短,无理由浪费啊。
看到有人说“读书无用”是因为读归读、做归做,书上所说结合不了践行。我想再有就是读的书于当时的自身不匹配,读懂了书里的语句,却没有将其意义融会贯通,没有“走心”。多年前读这本书,就是这么个情况,觉得书上只是些浅显之理,自己都懂,本来干活也颇有效率,所以这书读过就忘、没什么大用。现在反思,读书不消化不实践,不过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罢了。实践未必能恰逢其实,消化倒是可以通过“整理-总结-思考-写文”来实现,以免一本书看过就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