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思路简述
从常人对“绿色”的喜爱,引出作者对绿色的囚禁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之后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逐层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学习“绿”不屈服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
二、具体学情分析
通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篇散文的学习,学生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已经有所感悟。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比较表面化,往往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含蓄内敛的情感还难以理解,需要教师点拨指导,并讲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住“绿”这一线索,理清本文思路,巩固梳理思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把握“绿”的象征意义和本文主旨,并学习“绿”不屈服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绿”这一线索,理清本文思路,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2.教学难点:把握“绿”的象征意义和本文主旨,并学习“绿”不屈服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每课三分钟
(二)导入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板题)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中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仿照“囚绿”,拟小标题。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化。
请四个同学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教师明确。
(1)写作思路:
遇绿(1-4)—赏绿(5-7)—囚绿(8-12)—放绿(13)—念绿(14)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化
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
“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学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
(四)感受“绿”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章主旨
1、感受“绿”的形象特征
问: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对一株常春藤的喜爱,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常春藤?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绿”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教师点拨鉴赏语言的方法:(1)找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2)找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使语言更优美生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作者的情感更真切动人。(3)找表达方式。散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和议论,还有描写和记叙,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使文章生动、形象、灵活,富有感染力。
学生根据方法指导,品析文中对“绿”的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一株常春藤的特点,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教师指导,明确:蓬勃、向阳、固执、不屈服于黑暗。
2、联系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1)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创作背景的语句,教师补充介绍背景和作者生平。
文中语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补充介绍: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1942年4月13日,他被日本兵抓捕,在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的形象特点来理解其象征意义,明确:“绿”象征着生命,希望;象征着向往光明、向往自由、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3、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这么美好的“绿”,作者为何要囚禁它?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不屈服于黑暗;因为绿给予了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这一株常春藤。将它囚禁,是作者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赞美一株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广大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抒发了自己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忠于祖国的情怀。
(五)学习“绿”的精神,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
思考:作者心中的这抹“绿”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学生举例,分析、感受。
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总结语: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学生齐读)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以“我心中的______(景物)”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六、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
蓬勃、向阳、固执、不屈服于黑暗
生命、希望、自由、光明、坚强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