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时间,写了4万字,59篇文章(包括这篇),能清晰地触碰到自己实实在在的进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明白了认知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练工种。
技能积累,类似于对数增长,它有一个物理极限,比如运动员,由于人类本身的生理结构的限制,跑步速度、游泳速度不可能无限增长,当接近人类的极限速度时,此时边际成本就极高,也就意味着职业运动员与普通运动员的区别就是那1秒或者零点几秒的差别,但是要弥补这些差别需要付出非常大的精力和时间来训练,这个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差别太大,这不是个划算的生意。
而认知积累,则类似于指数增长,它是可无限叠加。知识点就像是一块一块的砖头,一堆砖头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然而加上水泥、钢筋、工程设计之后,砖头就可以变成了房子,加上的这些东西就是思考与践行。有些人脑子里是一座座的房子,而有些人是一座座的城市,而有些人仍然是一堆砖头。在认知的世界里唯一的物理极限就是时间,当死去了,也许意识就不存在了,但认知积累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仍然是可观的,并且需要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当你建好一座城堡在更大的认知背景下,接受和理解新知识会更有效率,很划算。
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人和人比拼的,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执行很重要,但执行本质是为了实践认知。
有一句让我记忆深刻的话,“创始人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边界”。
史玉柱从一穷二白的创业青年,到全国排名第八的亿万富豪,再到负债两个多亿的“全国最穷的人”,再到身家数十亿的资本家,
为什么他能重来?这不是什么简单的从哪跌倒就哪里站起来,虽然大部分的成功者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运气,但仍然还有一个维度不能忽略,那就是认知。
从现在的视角往回放,就史玉柱当时对营销的理解,是那个时代99%的人无法望其项背的,就凭他那超越99%人的洞察力,绝对实力的碾压,别人怎么与他竞争?
遗憾的是,我们的课堂并不会教我们怎么提升洞察力,学会自己思考。历史课老师不会叫你自己去调研分析罗马帝国为什么会灭亡,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历史事实。作文课老师不会要求你去深入思考一个主题,而是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补齐背诵好的材料,完成一篇流水线上的作文。政治经济课的老师不会叫你分析为什么苹果会打败诺基亚……太多太多的问题课堂上不会教,但解决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帮助又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只能通过不断的积累认知,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才能对事情形成自己的合理判断。
这并不能怪我们的教育,高中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分工的机器,学生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中国高考基本上决定一个学生未来在哪工作,从事何工作,美国学生也不比我们好到哪,就目前来说,中国教育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比较公平的。(想深入了解中美教育的异同可参考《优秀的绵羊》一书)。
绕来绕去,说了那么多认知的重要性,现在谈谈写作的收获,如下:
收获1:不要用写qq空间的方式来写公众号。
qq空间文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情绪化,充满着个人的情绪、感悟,但,没多少人愿意听你的情绪表达,因此现在我的写作基调就两个。
其一,记录事实、反思事实。
通过不断记录和复盘,思考每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是否有更优方案,现在第三者的角度就审视整件事,就容易客观的、不带个人情绪的评价整件事情,理清事件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从而升级自己的理性信念。每当想通一件事,就有一种进化的快感,知道自己更进步、更冷静,以至于写作根本就用不到“坚持”来支撑,让我又重新认识了那句话“如果你做一件事需要用到坚持,那么在你的内心里依然是没有接纳这件事的”。
其二,主题思考,构建认知系统。
通过对某个主题的思考,去收索相关的论据论点,会发现论证一个观点并没那么容易,它不仅需要从多维度方面入手,还需要完整的、逻辑自洽的论证体系,这就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很多聪明人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发现同一件事用显微镜、望远镜、多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自己认知的系统。
收获2:发现模糊区,升级认知。
衡量一个人是否足够聪明,就看他脑子里有没有足够多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也就意味着聪明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习得的,通过反复思考,获得更多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会越来越聪明。
在写作的时候,写着写着一定会有卡壳的地方,概念不清晰,这就是认知糊区,但这也意味着,知道了自己不知道,意味着自己依然可以进步,这还不足以令人兴奋吗。
总结: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异在认知上,升级认知过程中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就是写作。